忽然又想到另外一點,春秋時期社會組織形式主要還是城邦國家,也就是其實國家的控制力只能及于城市周邊很小的范圍,廣大的田野、山川是管不了的,因此滅了一個國家的話如果其離自己的核心城邦太遠,中間的無主地太多,離心傾向也會很大,不如留著稱臣納貢算了。
后世生產力水平發展到能連續地控制土地后,攻城才能達到略地的效果,因此滅國以開疆成為了主流。
越國在戰敗之后的命運已經是家喻戶曉了,而越人之所以翻盤成功的原因,則一直被歸結于夫差的婦人之仁。
當然這其中也穿插了賄賂與奸臣這種亡國的必須要素。
不過我們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吳、越兩國的地緣背景,就會發現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
研究吳越兩國的地緣屬性我們會發現,核心地區在蘇錫常平原的吳國,固然得平原水利之便,更具有戰爭的潛力。
但系出浙閩丘陵的越人,卻是很難被完全征服的。
如果吳人希望完全征服散布于浙閩丘陵的越人,勢必要進行一場曠日持久的山地戰,即使取得勝利,那些山地丘陵對于吳人來說也沒有多大價值。
而要是吳人滿足于占領杭嘉湖平原和寧紹平原,放棄對山地之中殘存的越人進行清剿,這些失去政權約束的越國遺民,勢必會不時的襲擾平原之的上吳人。
就象后世蒙古高原上那些定期南下打草谷的游牧民族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留下一個被吳國控制的越國,讓其約束浙閩丘陵之上那些部族,比從肉體上消滅勾踐,讓那些限入無政府狀態的越人為害吳人的后方要有利的多。
這種作法與2000多年后,西安事變后延安的態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于吳人所面臨的局面,從〈史記〉中的記載中看出些端倪來。
當時勾踐派人乞降時的原話是愿大王赦勾踐之罪,盡入其寶器。
不幸不赦,勾踐將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必有當也。
我們也可以理解夫差留下勾踐,是遵循滅國不滅祀的優良傳統。
不過正象我們在之前所分析過的那樣,所謂的滅國不滅祀,現實的原因是因為戰國之前,諸侯分割的太細。
很多時候一個諸侯國雖然有實力攻占一方的國都,但卻很難有足夠的人力來統治對方的人民,更何況其余的大國不愿意坐視一國隨意作大,經常會加以干涉。
無論是出于現實的考慮,還是尊重傳統的原因,越國作為一個國家最終還是被保留了下來。
只不過就象日后絕大部分的戰敗國那樣,領土的損失再所難免。
吳國可以保留一個依附于自己的政權 按現在的話就是偽政權,但也不會傻到讓它保存原有的戰爭潛力。
越國的疆域被限定在寧紹平原與浙閩丘陵交界之處,錢塘江成為了吳越新的分割線。
換句話說也就是,越國喪失了他們在杭嘉湖平原的縱深,并且不再控制能夠對江東丘陵及杭嘉湖平原構成威脅的黃山山脈、天目山山脈。
按史書的說法就是從一個千里之國銳減為一個百里之國。
而為了進一步控制越國,越王勾踐以及大批越國貴族被留在了吳都為質 在經過數年觀察,感覺越人已經真心臣服后,基本上都被放回越國了。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2-6149-0.html吳王夫差為何在占有絕對優勢下不一舉消滅越國?歷史真相是什么?不敢公布的秘密是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