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史》記載,鄭和奉永樂皇帝之命,率領大小船舶200 余艘,官兵27800 余人,其中大型寶船62艘,最大者長44丈,寬18丈,設有九桅十二帆,最遠航線達6000海里以上,繪制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圖。
鄭和船隊,規模之宏大,人數之眾多,組織之嚴密,是15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隊。
關于鄭和下西洋船隊的規模,各家著述記載不一,出入較大,茲將諸書所載,有關鄭和歷次出使的人數,綜合排比如下:第一次是永樂三年 1405年,根據《明史。
鄭和傳》記載是27800 余人。
《明史。
職官志。
宦官》記載是2 萬人。
而查繼佐《罪惟錄》記載是永樂四年 應為三年,37000 人。
第二次是永樂五年 1407年,各書均未記載。
第三次是永樂七年 1409年,根據曾隨鄭和同下西洋的費信《星槎勝覽》和陸容《菽園雜記》的記載,是27000 余人。
根據鄭曉《皇明四夷考》 此文收在《吾學編》中的記載是3 萬人。
第四次是永樂十一年 1413年,根據曾隨鄭和同下西洋的馬歡《瀛涯勝覽》的記載,是27670 人。
第五次是永樂十五年 1417年,人數未詳。
第六次是永樂十九年 1421年,人數未詳。
第七次是宣德六年 1431年,根據祝允明《前聞記》的記載,是27550 人。
此外,沒有載明年代,卻記載鄭和下西洋人數的,有《鄭和家譜》,它的記載是27411 人。
明代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記載是38600 余人。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對鄭和下西洋時,使團的具體人員的編制、組織情況記載最詳。
據此書記載,鄭和某次下西洋時,使團人員的組織是:總兵官一員,掛征西大元帥之印;副總兵官一員,掛征西副元帥之印;左先鋒一員,掛征西左先鋒大將軍之印;右先鋒一員,掛征西右先鋒副將軍之印;五營大都督:中都、左都、右都、坐都、行都,各掛征西大都督之印;四哨副都督:參將、游擊、都事、把總,各掛征西副都督之印。
指揮官100 員,千戶官150 員,百戶官500 員,管糧草戶部官一員,觀星斗陰陽官10員,通譯番書教諭官10員,通事的舍人10名,打干的余丁10名,管醫藥的醫官醫士132 名,三百六十行匠人,每行20名,雄兵勇士3 萬名有零,神樂觀道士250 名,朝天宮道士250 名。
鄭和船隊組織得如此嚴密完備,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和航海經驗的豐富。
鄭和船隊,據《三室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所述:第一種是寶船,有36艘,長44.4丈,寬18丈,九桅,為正使太監鄭和等坐船。
第二種是戰船,有180 艘,長18丈,寬6.8 丈,五桅,是船隊中的戰艦。
第三種是坐船,有300 艘,長24丈,寬9.4 丈,六桅,作載運兵員用。
第四種是馬船,有700 艘,長37丈,寬15丈,八桅,為運輸用船。
第五種是糧船,有240 艘,長28丈,寬12丈,七桅。
共計1456艘。
這些數字不免有夸大之處,但也可見鄭和下西洋規模之宏大。
我們再同歐洲的幾位著名航海家作一比較:1497年至1499年,葡萄牙人達。
伽馬率領100 個水手,分乘四艘帆船,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到達印度。
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發現新大陸,只有三艘帆船,人數約90人。
1519年至1522年,葡萄牙海員麥哲倫率領五艘帆船,265 名水手,作環球航行,最后回到西班牙只有一艘,剩下10人,麥哲倫本人也死在菲律賓。
鄭和船隊,7 次遠涉重洋,克服了重重困難,表現了我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術,他同世界上地理大發現時期的幾位著名的航海家相比,時間要早半個多世紀。
鄭和不僅是我國早期最有成就的航海家,他的業績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根據現在可看到的各種鄭和下西洋的史料,有關使團人員的記載,分歧較大,有2 萬人、27411 人、27550 人、27670 人、27800 余人、2.7 萬余人、3 萬人、3.7 萬人、38600 余人,而其中以2.7 萬余人的著述較多。
而各家著述的作者多系明朝人,而且有的是跟隨鄭和同下西洋的人,他們的記述當有所本,因而難以斷定孰是孰非。
由于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資料,原來藏于明朝中央機構的兵部,可惜在成化年間 1465至1487年被職方郎中劉大夏焚毀,使今天難于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具體情況,因而鄭和下西洋時,規模究竟有多大?使團人員究竟有多少人?四五百年始終無法弄清,這個謎可能永遠無法解開了! 免責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2-6039-0.html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有多龐大?鄭和下西洋簡介歷史真相是什么?不敢公布的秘密是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