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亞丨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沈貞海
八仙溪溪水潺潺、坡陽古街人頭攢動、白鷺營地綠意蔥蔥、積道山巍峨聳立……在八仙積道共富帶的推動下,一幅在人文熏陶中美麗發展、在經濟發展中更加美麗的畫卷正在浙江省金華市金義新區(金東區)嶺下鎮徐徐展開。
這里既有土生土長的原鄉人,也有闖蕩“回巢”的歸鄉人,還有被好山好水好政策吸引而來的新鄉人。當傳統遇到現代,古典韻味和創新氣息相互碰撞,在農村的廣闊天地中,一大批新農人在農文旅融合賽道上奮力奔跑。
原鄉人:守住家門口的“聚寶盆”
原鄉人是鄉村振興的直接參與者和獲益者。土生土長的原鄉人,憑借手藝和創業精神,帶著建設家鄉的信心奔向共同富裕。
兩面巨大的戲劇臉譜,像是開啟舊時光的任意門。臉譜另一邊,路面以青石板和鵝卵石鋪設,寬度有一丈左右。“追遠亭幽接千年,坡陽街遠通六府”,被稱為浙中第一古街的坡陽古街自修復投用后,人來熙往,煙火氣滿滿。逛文旅市集、賞民俗表演、看夏日好景……這些帶著濃郁風土人情的活動,讓游客在古街中感受文化韻味和時代脈動。
清晨,坡陽古街上,楊阿姨小吃店升起陣陣熱氣,來店里吃早餐的人絡繹不絕。楊阿姨小吃店的經營者叫楊周安,去年剛從嶺下鎮人民政府退休。
八仙積道共富帶建設紅紅火火,楊周安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共富帶的項目建設,但聽聞古街招商,她毫不猶豫地報名了。“在這里干了二十幾年,嶺下每個村都有我的足跡,如今退休了,想在這片熱愛的土地上再奮斗一番!”
想象很美好,現實卻沒有那么容易。楊周安雖然一直熱衷于研究小吃,但在家“小打小鬧”和開店還真是不一樣。首先,人手就是一個問題,楊周安想到工作時相熟的幾個姐妹。幾通電話后,3個姐妹都一口答應前來幫忙,“周安從前就是個工作認真的人,我們相信她能把小吃店做好,況且還能補貼些家用,何樂而不為呢!”
如今,楊阿姨小吃店客源穩定,收入漸佳。楊周安作為第一個報名的人,也起到了很好的帶頭作用,本地村民看到煥然一新的古街人氣越來越旺,也都躍躍欲試。
在嶺下朱石塘街村和丈夫一起養了二十幾年“跑山豬”的朱麗麗今年“下山”了,看到商機的她說服了丈夫,在古街的中心地段開了一家特色餐飲店。
十年前,朱麗麗和丈夫一家一家地跑農戶,承包石塘街村3000多畝的山地養“跑山豬”。到現在,豬場已有400多頭生豬。據朱麗麗說,她丈夫本想在金華市區開一家專門售賣土豬肉的店,但她卻看中了古街,“古街人氣旺,有前景!我更希望通過餐飲的方式多渠道拓寬市場,未來能夠打造自己的品牌。”
朱麗麗的餐飲店取名為“臻冠·金豬”,一到飯點就座無虛席。“我在附近工作,這家店味道真不錯,只要有客戶來我就領到這里吃,他們評價也很不錯!”市民陳先生說。
“已經有許多來店里吃飯的客人找我預定豬肉。我是專做熟客生意的,但古街的特殊在于,能把許多新客變為老客。”朱麗麗說。
在嶺下,憑借飽滿的創業熱情,原鄉人以各種各樣的“新角色”,進一步有效激活鄉村活力,以充足信心奔向共同富裕。
歸鄉人:按下鄉村共富“快進鍵”
“歸鄉人”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一定的資源、資金。離開家鄉多年的他們,因對鄉土的眷戀返鄉歸巢,開始參與村莊建設、產業與發展中,推動共同富裕在家鄉落地生根。
“篝火音樂、茶咖、無動力樂園……這里好玩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我們一家人都玩得很開心!”周末,杭州市民許女士帶著一家人前來白鷺營地游玩,表示下次還要帶朋友們來。
誰能想到,一年前,白鷺營地還是一片荒蕪。
趙周翀是金華東陽人,他和團隊于去年6月受邀參加共富帶規劃建設。“最初的規劃是在這里建設一個以‘稻田’為主題的市政公園,但是這140余畝土地怎么盤活起來?最后還是決定引進一些時下年輕人喜歡的東西,比如露營基地。”趙周翀談起他們踏上這片土地的初衷。
趙周翀所在的團隊是專業的鄉村運營團隊,曾在杭州及周邊運營了28家營地。“過來考察后覺得這里面積很大,場地也比較平整,最重要的是區位優勢非常明顯,離嶺下朱高速口很近,距離市區也就十幾分鐘。”趙周翀表示,他們很快就決定規劃建設白鷺營地。
去年10月1日,白鷺營地試營業。僅在試營業的六天時間便吸引了萬余名游客,不僅有附近居民,還有從金華城區、周邊縣市區驅車而來的游客。正式營業后,人流量更是屢創新高。
對營地大加贊賞的除了前來游玩的游客外,還有本地的村民。由于營地征用了嶺二村、嶺五村、詩后山村、釜章村四個村莊的土地,這些村的村民憑有效身份證件就能免費入園。“我們現在茶余飯后經常帶著孩子過來玩一玩,散散步,這里建設得這么好,對我們來說是好事啊!”村民朱奶奶說。
坡陽古街還有一座鄉村博物館——衡廬民藝展示館,館長名叫潘海雷,金華浦江人。
早些年,潘海雷在金華商城經營一家軟裝店。2018年,他帶著全家從市區搬到鄉下,努力打造夢想中的生活。
剛租下的房子,是一個仿清代建筑的框架。潘海雷根據老器物的風格,將房子重新裝修,柱子做舊打磨,大塊的條石鋪就臺階。展館取名“衡廬”,源自陶淵明的詩句“養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潘海雷覺得,他淘來的每一樣東西,都是好看的,裹挾著生活的氣息。“我們要看的不是單體器物的價值,而是綜合的民間藝術性,體現那個年代對器物的理解和審美。”他想要重拾以前的生活美學,讓這些即將消失的老器物能重新被看見、被欣賞。
“文博和文旅專家的建議給了我啟發,讓我在展陳的思路和技能上有了很大提升。”潘海雷相繼推出不少特色主題展。兩年前,衡廬民藝展示館被評為省級鄉村博物館。
夏日的晨光從天井中灑下,屋里的一切明亮起來。雕花桌椅、竹籃子、花格窗、石雕……2000余件中式老物件遍布老屋的角落,也滋養了潘海雷的夢想。
“我把自己家改造成了民宿,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能知道我的家鄉,到我的家鄉來游玩。”嶺五村村民朱云峰原本在外面跑運輸,他的房子就在省運會馬術場館邊。共富帶啟動建設后,他把自家房子改造成“騎士驛站”民宿,還在樓下開起了超市。
在嶺下,有著這樣一批對鄉土眷戀的歸鄉人,積極參與到村莊建設、產業發展等領域,用他們的力量不斷推動鄉村振興。
新鄉人: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新鄉人有技術、有市場,可以共建共享鄉村振興成果。新鄉人作為外來的“客人”,在鄉村振興的政策指引下,轉變為鄉村投資和發展的參與者、謀劃者,是推動共同富裕的強大力量。
杭州開元鄉村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八仙積道共富帶的運維方,派出了“90后”小伙王亞運作為運營負責人常駐嶺下鎮。
王亞運是安徽合肥人,一直從事傳統旅游、鄉村旅游相關工作。去年10月1日,他第一次來到嶺下。在這里,他看到了古街傳統與現代碰撞的火花;看到了白鷺營地帶來的年輕與活力;看到了濕地帳篷的別樣浪漫;看到了積道文化的無限可能性……歷經風雨的老房、熱氣騰騰的煙火氣、無限生機的山水,深深打動了王亞運。
“我們通過‘文旅+’整合古街、村莊、濕地、農田、特色文化等多種資源,打造積道山南麓的共富帶項目,包括‘浙中第一古街’坡陽古街、開元頤居酒店、白鷺營地、山山家白色森林·生日工場、馬術場館、兩岸農業科技產業園、未來中心、水上餐廳、研學基地九大業態,通過鄉村綠道串聯,將嶺下打造成浙中鄉村微度假首選地、金華鄉村休閑生活方式的潮流地、金華共同富裕‘青年交流’的窗口地。”王亞運說。
近一年的時間里,王亞運幾乎沒離開過嶺下。工作之余,他常會獨自一人前往八仙溪垂釣,“這兒生態環境特別好,魚的種類也很多。”當然,王亞運在這里也結識了不少好朋友,他真切地希望,自己能在這里待得久一些,再久一些。
位于白鷺營地不遠處,近200畝的兩岸農業科技產業園已種下了第一批燕窩果。
產業園負責人是張園園和丈夫盧國峰(臺胞)。張園園表示,自己是金華浦江人,機緣巧合下了解到八仙積道共富帶項目,很是心動。“回歸農業、回歸農田,這是最好的時候了。”盧國峰的一句話讓張園園堅定了要做兩岸農業科技產業園這個項目。近年來,盧國峰一直從事鄉村規劃建設工作,同時參與設計了許多臺灣水果扎根大陸的項目,為他們建設該產業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陸市場廣闊,消費能力旺盛。這次我們落地的項目,也吸引了不少臺灣農業技術人才的目光,后續將會進行系列合作。”對于在金東發展臺灣水果新品種,張園園夫婦充滿了信心,“我們今后將以這里作為基地,‘孵化’更多優質品種,吸引更多臺胞臺企來金東追夢筑夢,寫好農業融合文章。”
在嶺下,還有很多像王亞運、張園園、盧國峰這樣有著“新身份”的“新鄉人”,他們從“客人”轉變成鄉村建設和發展的參與者、謀劃者,成為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推動共同富裕的強大力量。
“戲水八仙溪、騎行積道山,步步有景致、處處似桃源”,現在的八仙積道共富帶儼然成為浙中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廣大現代新農人逐夢嶺下沃野中,為鄉村帶來新的生產經營理念、新的生產作業技術和新的鄉村運營模式,豐富了農村經濟新業態。
“讓不同身份的‘三鄉人’有效融合,發揮獨特優勢,從而實現原鄉人安居、歸鄉人樂業、新鄉人賦能的共富圖景。”浙江省金華市金義新區(金東區)嶺下鎮黨委書記葉曉東表示,未來,嶺下將繼續深入探索“三鄉人”治理機制,努力構建鄉村振興人才鏈,搭建鄉村產業“金字塔”,讓現代新農人真正成為“鄉村興農人”。(本稿圖片由朱佳虹、繆小芬、胡贛昌、黃文龍/攝)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1-15502-0.html浙江金義新區嶺下鎮:現代新農人筑夢水山間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