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全面總結2023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系統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
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進一步深化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讓我們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更有信心、更有底氣。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復雜局面下,中國經濟頂住了壓力,穩定了規模,提升了質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頂住外部壓力、克服內部困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風險,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加以概括和提煉,排在首位的就是“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新征程的發展必須是高質量發展,只有堅持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推動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的9個方面重點任務,充分體現了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指向,體現了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要求,對于我們綱舉目張做好經濟工作、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要深刻認識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內需市場是一個巨大的富礦,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關系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只有堅持依靠改革開放才能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安全是發展的基礎,穩定是強盛的前提,只有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才能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只有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才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國家安全基礎。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只有實現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國內大循環的空間才能更廣闊、成色才能更足。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今后發展的高歌猛進。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只有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生活品質,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有效防范化解各種重大風險挑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前進道路上,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才能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這是2024年1月4日拍攝的第五屆中國馬拉松博覽會暨2024福建省路跑產業博覽會現場。新華社照片,北京。
二、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
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黨的十八大以來,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并依據經濟發展形勢提出針對性要求。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國內外諸多矛盾相互交織的復雜局面。從國際形勢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從國內形勢看,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在此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具有重要的現實針對性。當今世界變亂交織,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全球經濟依然低迷,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越是面對風高浪急的挑戰,越要牢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正確處理“穩”與“進”、“立”與“破”兩對辯證關系,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正確處理“穩”與“進”的辯證關系,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穩是大局和基礎。把經濟發展穩在合理區間,鞏固回升向好態勢,充分保障就業民生,才能為“進”創造穩定發展環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穩定和擴大傳統消費,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體現的正是“把該穩的穩住”。進是方向和動力。“以進促穩”就是要把“進”作為方向和動力,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以科技創新之“進”,拓產業創新之路,為經濟穩增長注入新動能,重塑新優勢;以暢通經濟大循環之“進”,助力發展大局之“穩”。該進的必須進,才能實現經濟穩、大局穩、人心穩。
正確處理“立”與“破”的辯證關系,堅持先立后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能把手里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這不行。”這一生動論斷充分說明了先立后破的重要性。堅持先立后破,首要在“立”,即該立的要積極主動立起來,該破的要在立的基礎上堅決破,避免未立先破、破而不立。特別是在新動能尚未形成、新模式并未確立之前,不宜操之過急改變舊動能、打破舊模式,要更加兼顧短期和中長期目標之間的協調性,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有序推進,切實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勁動力。正確處理“立”與“破”的辯證關系,除了要兼顧政策的延續性和創新性,還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要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是一個有機整體,必須整體把握、協同推進,不可偏廢。無論是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準有效,還是要求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抑或是明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等九項重點任務,都貫穿著“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發展邏輯,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長三角一體化科創云平臺對長三角多個產業鏈協同發展進行全面梳理(2024年1月10日攝)。新華社照片,北京。
三、進一步突出科技創新支撐引領
“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首次出現在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中,傳遞出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信號,進一步突出了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要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要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促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健康成長,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盤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推動中國經濟在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中不斷贏得優勢、贏得主動。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等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創新支撐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要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強大動力。
作者單位: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0-7863-0.html突出重點、把握關鍵 扎實做好經濟工作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理響中國】兩會系列評論②丨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走深走實
下一篇: 以新質生產力推動京津冀高質量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