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本文緊扣闡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這一核心主題,以庫布其治沙、安吉轉型等生動實踐為依托,具象化展現“綠中生金”的多元實現路徑,充分彰顯這一理念愈發深厚的真理力量,既明晰其破解發展難題的核心邏輯,又為持續推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向賦能、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提供思路指引。
當浙江安吉的竹海在微風中翻涌綠浪,當內蒙古庫布其沙漠的片片綠洲結出豐碩果實,跨越二十載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愈發閃耀真理的光芒。這一理念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認識的升華。
理念之光:破壁與重構
曾經有一段時間,“發展”與“保護”被置于天平兩端,似乎追求經濟增長必然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守護綠水青山則意味著停滯不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橫空出世,如一道閃電,劈開了這一認知迷霧。它深刻表明:優質的生態環境本身就是最寶貴的發展資本。清潔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穩定的氣候,并非經濟發展的“絆腳石”,而是經濟活動得以持續繁榮不可或缺的根基。失去了綠水青山的支撐,金山銀山終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肆意攫取自然資源換取的增長,終將因環境崩潰而化為泡影,代價沉重且難以挽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精髓在于其深邃的辯證思維。它提醒我們超越唯GDP論的狹隘視野,用包含生態價值的多維標尺衡量發展的成色;它要求我們摒棄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以澤被子孫的長遠眼光規劃當下的行動;它更指引我們徹底告別“先污染后治理”的陳舊老路,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內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因。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余村,游客在刻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石碑前留影(2025年8月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毛竹 攝
實踐之路:綠中掘金,生機勃發
理念的生命力在于實踐。二十年砥礪前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神州大地生根發芽,綻放出萬千絢麗的共贏之花。
在黃沙曾經肆虐的內蒙古庫布其沙漠,一場持續數十年的綠色奇跡正在上演。通過科學治沙、產業治沙,不僅鎖住了移動的沙丘,更在廣袤沙地上催生出蓬勃的綠色經濟。甘草、沙柳等沙生植物的規?;N植與精深加工,將沙漠的饋贈轉化為財富;連綿的光伏板陣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的模式,讓荒漠變身“陽光銀行”與生態農場;獨具魅力的沙漠生態旅游,吸引著四方游客,讓昔日的“死亡之海”成為充滿生機的“希望之地”。庫布其的蛻變是“點沙成金”的生態經濟學最佳詮釋。
浙江安吉的轉身則更為經典。這個曾依賴“石頭經濟”(開礦采石)致富的山區縣,在飽嘗環境惡化苦果后,毅然決然關停礦山,轉而向滿目蔥蘢的竹林要效益。從單純“賣竹子”,到發展生態旅游、打造“中國美麗鄉村”品牌,再到培育壯大白茶產業、推動竹制品精深加工和文化創意,安吉實現了從“賣石頭”到“賣風景”“賣文化”“賣生態”的華麗蝶變。綠水青山真正成為了百姓增收致富的“綠色提款機”,生動證明了生態優勢完全能夠轉化為強勁的經濟優勢。
放眼全國,生態優先的“綠色指揮棒”,正強力驅動著發展方式的深刻轉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突飛猛進,中國穩居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和應用榜首;新能源汽車產銷領跑全球,帶動了從上游材料到智能網聯的龐大產業鏈,成為經濟增長的新支柱;節能環保產業方興未艾,高效節能技術、先進環保裝備不僅服務國內巨大需求,更昂首走向世界。循環經濟模式日益普及,“變廢為寶”“吃干榨凈”的資源利用方式,在減輕環境負荷的同時不斷創造著新的經濟價值。這些綠色產業,以其強大的創新活力和增長潛力,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制度之維:筑牢協同根基
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深度協同,非朝夕之功,亦非自然天成,需要強有力的制度體系保駕護航。
綠色發展的要求已深度融入財政、稅收、金融、產業、投資等宏觀政策的方方面面。綠色金融體系加速構建,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創新工具,引導著海量社會資本涌向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等綠色領域。產業政策嚴控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準入,同時大力傾斜支持綠色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應用。
如何讓守護綠水青山的人獲得實實在在的經濟回報?生態補償機制提供了重要答案。如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試點,通過“水質對賭協議”,清晰量化了“好水”的經濟價值,激勵上游更積極保護,促使下游為其享用的優質生態產品付費。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資源環境權益交易市場的探索與發展,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引導資源要素向更高效、更清潔的方向流動。多地開展的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嘗試將森林、濕地、草原等提供的涵養水源、固碳釋氧、凈化環境等無形的生態服務價值進行貨幣化評估,為生態保護成效考核、生態補償標準制定、綠色項目投融資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推動“無價”的生態變得“有價”且“可交易”。
衛星遙感、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在環境監測、污染溯源、生態修復、災害預警等領域大顯身手,“生態天眼”與“環保大腦”極大提升了監管精準性與效率。同時,政府強化規劃引領與監管,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創新綠色技術,公眾踐行綠色消費參與環保監督,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共治的格局正在形成,凝聚起守護綠水青山的磅礴合力。
候鳥在黃河寧夏段一處濕地棲息、覓食(2025年2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未來之思:邁向更高水平的協同
站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新起點,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生物多樣性喪失等日益嚴峻的挑戰,推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在更高水平、更深層次上相得益彰,意義尤為重大,任務更加艱巨。
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必須將山水林田湖草沙視為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打破行政區劃和部門藩籬,實施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在制定區域發展規劃、評估重大項目時,必須將生態影響與經濟影響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進行綜合研判,推動建立完善的GEP核算與GDP雙評價機制,確保生態考量深度融入發展的基因圖譜。
要持續加大對綠色低碳前沿技術的基礎研究與應用轉化投入。積極推廣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探索更多將生態保護修復與特色產業發展、社區增收致富緊密結合的創新模式。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與綠色化的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
要不斷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多元化路徑,深化生態補償制度改革,構建覆蓋更廣、標準更科學、運作更高效的補償體系。加快發展和完善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用能權等交易市場,探索其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有效銜接。鼓勵金融機構持續創新,開發更多與生態價值掛鉤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要積極貢獻中國方案和智慧。中國在綠色發展、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成就舉世矚目。未來應更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通過“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等平臺,積極分享中國經驗、技術和模式,深化在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金融等領域的國際合作,為全球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共贏貢獻中國方案。
二十年實踐給出了最有力的答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并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被安吉漫山翠竹、庫布其連片綠洲以及無數地區轉型蝶變的實踐穩穩托舉起來的康莊大道,沿著這條永續發展的道路堅定前行,必將實現美麗與發展的同步共行!
作者 | 吳金錠
責編 | 王靜靜
校對 | 翟婧
審核 | 于川、張凌潔
監審 | 彭亞南、劉斌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0-27051-0.html守護綠水青山 繪就美麗中國新圖景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聚力打造人工智能高地的“北京樣本”
下一篇: 從天津再出發 攜手貢獻“上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