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網訊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從《周禮·天官冢宰·小宰》提到“以富邦國,以養萬民,以生百物”到《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始終保有對共同富裕的美好期盼。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印發。剛剛結束的省委十五屆六次全會更是強調,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這一核心任務,堅持整體推進、重點突破。
作為山區海島縣,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該如何發揮優勢、揚長補短,將“土特產”變為致富增收的“點金石”,從而在“推進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中展現更大作為?
一
“要把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作為主攻方向,進一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這是殷殷囑托,也是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錨點。
對武義而言,共同富裕是檢驗忠誠本色的政治任務,是彰顯發展成色的鮮明標識,也是擦亮民生底色的必然要求。今年以來,武義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關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省委、市委有關部署,忠實踐行“八八戰略”,持續深化“千萬工程”和強村富民集成改革,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范走深走實。
看工作抓手。圍繞“1311”體系,武義深入實施武川共富攻堅行動,打出“強村十法”“富民增收20招”和“武”團相助·“義”齊共富行動等組合拳,共同富裕的目標體系、方法路徑、載體抓手越來越清晰。例如,俞源鄉后陶村全資控股成立武義后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同步注冊了“后陶”牌農產品商標,2024年,營業收入達140萬元,凈利潤38萬元,該案例還入選了浙江省強村公司典型案例。
看共富基礎。一批產業項目、強村項目、民生項目落地見效,主要指標總體保持爭先進位的良好態勢。今年前三季度,武義農村居民、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別位居全省第三、山區縣第一。武義謀劃實施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提升項目10個,完成投資26.25億元,實施飛地抱團項目19個,累計發放項目分紅1089萬元;全縣集體經濟年收入30萬元以上且經營性收入15萬元以上行政村占比達到99.61%,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行政村占比60.08%。
看創新成果。大力推進“土特產富”改革,形成了一批具有武義特色的經驗典型,得到了上級的肯定和媒體的關注。例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順利通過中期評估,該產業園將以茶葉和食用菌作為主導產業,通過實施一系列提升工程,打造綠色有機農業發展樣板區、數字賦能農業轉型標桿區、產業引領共創共富示范區。
在全縣上下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當下,看到成績的同時更要想明白短板在哪。比如,盡管武義縣城鄉收入倍差縮小幅度居省市前列,但絕對值差距依然明顯;農業特色產業鏈條化、組織化程度不高,多數農業主體仍側重于傳統生產,經營層次較低、經營規模較小、市場競爭力較弱;強村公司整體運營水平還不高,業務拓展困難,聯農帶富能力較弱;有的部門和鄉鎮對共富項目主動謀劃不夠,相互之間缺乏有效統籌等。
解決這些問題,根本動力在改革創新。唯有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厘清每個時間點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創新思維不斷探究破解難題的途徑和辦法,“知不足而后進”,我們才能答好時代的答卷。
二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
“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土特產”看似普通,實則大有乾坤,“土”可穩固產業根基,“特”能發揮競爭優勢,“產”又為發展持續助力。
武義又該如何念好“土”“特”“產”三字經,助力共同富裕?縣委書記帥朝暉強調,要堅持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推動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高端,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鄉村產業體系。
扎根“土”資源,念好“土”字訣。城市化的進程往往伴隨村落空心化,武義山區許多村莊出現了大量的“沉睡”資產。拋荒農田、山林資源、老宅舊房等,這些都是鄉村振興可以利用的資源,也是促進鄉村“破繭成蝶”的本錢,可以讓“寸土”再生“寸金”。俗話還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產一方物”。不同的氣候、土壤、水源,滋養了不同的自然物產,這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鄉村振興的“支點”。例如,有專業機構出具報告,武義是全省最適宜種植中藥材的縣之一,發展中藥材產業條件得天獨厚。如何利用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等機遇,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以更大力度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和物業資源,做優“一村一品”“一鄉一業”?這些問題有待攻堅破局。
突出“特”優勢,打好“特”字牌。“特”是地方特色,是與眾不同,是地區產業振興的致富密碼。“酒香也怕巷子深”。即使把好資源轉化為好產品好產業,也怕銷量不足、影響力不夠、后勁力量不強。在“特”上下功夫,既要扎根本地,找準最能體現地域特點、當地風情的產業,又要做到人無我有,靠品種取勝,人有我優,靠品質爭先,人優我精,靠品牌出彩,讓土特產提升競爭力,提高附加值。“武陽春雨”“武養拾光”“宣平小吃”等區域公共品牌,需要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平臺共建、規范管理,進一步提升影響力和美譽度。桐琴蜜梨、坦洪粉干、大田藍莓、宣平豆腐等有市場認可度的產品,也要通過走品牌化、高端化、產業化道路破解“小”“散”“弱”的問題,走出“藏在深山人未識”的困境。
延伸“產”鏈條,唱好“產”字歌。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想讓特色產業之路越走越穩、越走越寬,關鍵在增強憂患意識,下好“先手棋”,在“鏈”上多下繡花功夫,強化“鏈式思維”,更要守正創新,著力打通精深加工、市場銷售、產品研發、功能拓展等方面的難點堵點,推動全產業鏈發展、全價值鏈提升,讓“土特產”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得到充分釋放,成為“搖錢樹”。駱駝九龍的黑茶冰激凌、大角雙巖綠茶啤酒、熟水茶業的桂花紅茶等,這些新產品之所以深受年輕人的追捧,就是產業鏈創新延伸的結果。
“土特產”是鄉村振興“富礦”,越挖越有、越挖越多。榨出“土特產”最大價值,要政策助力、項目給力、部門合力,群策群力謀創新,集思廣益促發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三
從義烏李祖村、蘭溪游埠古鎮、履坦壇頭村等成功案例來看,推動共同富裕關鍵因素還是在“人”。只有讓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鼓勵年輕人、知識分子、有為之士在城市和農村雙向流動,才能為鄉村振興注入不竭活力。
黨建是龍頭。“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硬道理,沒有創富帶富能力,村干部說話沒底氣,村民就不認可。要選優配強村社班子,精準培養后備力量,建強村社“領雁”隊伍,提升村社黨組織創富帶富能力。村干部會思考、會謀劃、會經營,才能帶領村民走出一條符合實際的振興之路。
思想要解放。農民是“千萬工程”的建設者和受益者,必須充分發揮廣大干部群眾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小富即安的“小農思想”不能成為主流,敢于突破、不斷進取才是贏得更美好生活的前提。基層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要讓目光不再局限于“一畝三分地”,只關注眼前的生產和生活需求,而應著眼長遠規劃和有效投資,向著更加開放、合作和市場導向的方向轉變。
人才要引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人才是“第一資源”。要圍繞“產業鏈”“項目鏈”打造“人才鏈”,推動更多企業家、在外武義籍人才、農創客、鄉村CEO等實用人才向鄉村流動,以“能人”返鄉喚醒鄉村發展潛能;還要用好科技特派員、文化特派員等制度紅利,培養壯大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時代農民隊伍,支持幫助新農人創新創業,提升人才集聚度和獲得感。
經營要創新。要用好“強村十法”“富民增收20招”,搭好人才回鄉干事創業平臺,扶持發展一批黨群創業共富項目,以點帶面、連線成片,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要解碼抱團共富集成打法,用好“山海協作”“百鎮共建”等平臺,大力推動“武川惠民共富工坊”建設,打通山區農產品銷售渠道,助力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要充分發揮“后陳經驗”制度優勢,推動村務監督提質增效、走深走實,讓鄉村善治“看得見、摸得著”,為鄉村建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等。
道雖遠,行則將至。推動共同富裕,既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圓夢工程,也是一場久久為功的實踐探索。我們要強化使命擔當,加快走出有武義特點的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之路,為爭當中國式現代化縣域樣板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黃盛、鄭麗佳、沈曄;本稿圖片由武義縣融媒體中心供圖,部分圖片據武義旅游、包侃)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0-16001-0.html浙江武義:“土特產”如何帶動共同富裕?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以高素質網絡信息人才興軍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