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憑借現象級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陳曉卿開創了美食紀錄片這個新品類。食物的色、香、味,還有與食物連接的人情味、故鄉的記憶,排山倒海涌入心頭,讓觀眾欲罷不能。近日,《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出版隨筆集《吃著吃著就老了》,跟讀者聊聊他的舌尖尋味故事。
陳曉卿
人們懷念故鄉的食物,就是在回憶自己的成長
新書中,陳曉卿講述了自己從十七歲出門遠行,進京上學,到誤打誤撞成為一個美食紀錄片導演,再到后來成為全國聞名的吃貨,漫漫人生路,每個階段都有與食物相關的記憶——年少時候,好吃是六毛錢的缸貼子,鄰居家的西瓜醬,第一次下館子時把嘴巴燙出泡的蕭縣羊肉湯,這些是刻在基因里的叫“鄉愁”的東西。一個外地務工人員的北京記憶,是難過時府右街的延吉冷面,寒夜里24小時的馬華,以及人手一把肉串,喝著工業啤酒,聊著維特根斯坦的歲月。
在陳曉卿看來,美食不僅僅是美食。為什么每個人不管走多遠,都忘不了家鄉的味道,忘不了媽媽的味道?陳曉卿說:“故鄉的味道不僅僅是空間意義上的,也是時間意義上的,和你的記憶,你的成長有關。就像梁實秋的北京,郁達夫的杭州,張愛玲的上海,汪曾祺的高郵。與其說他們在懷念故鄉的食物,不如說他們在回憶自己的成長。我們曾經的飲食習慣、偏好,甚至經歷過的時代,無一例外地遺落在我們飲食的DNA里。它標識著你的歸屬。這種歸屬感牢不可破。”
陳曉卿
在遙遠的他鄉,因為有了溫暖的食物,一個人的奮斗也有了溫暖的陪伴。陳曉卿回憶自己在北京打拼的記憶時寫道:“悄無聲息,行駛在北京的冬夜里,搜索路邊哪怕是僅有的一盞小飯館的燈光,進去哪怕真的就喝一碗白粥,那種溫暖都能滲透到骨髓里。盡管無人陪伴,這,也算是對抗無趣人生的一種積極態度吧……店堂里服務生勤快地跑前跑后,客人們散落在各處,希望著自己的希望,悵惘著自己的悵惘……這情景很像金庸筆下一千年前匆匆趕路的旅人,在風雪中的風陵渡口,那家茅草小店,大家等著雪停,明天又要各自趕路了。”
《吃著吃著就老了》
與真朋友坐在餐桌前,酒飯才最有滋味
這本書的名字為什么叫作《吃著吃著就老了》?陳曉卿也是有切身感悟的。出生于1965年的陳曉卿,算算年齡,今年也快59歲了。他說,人上了年紀,飯量越來越小,酒量越來越差,消化越來越弱,體形越來越胖。人生就這么宿命,胃口大開的時候沒那么多美味,有了美味又無福消受。衰老,是個讓人驚懼卻又無力阻止的自然現象。
陳曉卿回憶,他曾經真誠地問過一位年長的同事,“晚上就一個蘋果,夜里餓了咋辦?”但現在,自己的年齡告訴他,其實一天一頓將將好,甚至可以假裝天真地問年輕人,“晚上吃飽了,夜里胃酸怎么辦?”
陳曉卿
《吃著吃著就老了》這部散文集里的文字,是陳曉卿這十多年里陸續寫下的,讀者也完全可以讀出他隨年齡而改變的心態。“重溫它們,能感受到那些穿透食物的時光流逝,以及時間河流里的氣味和口感,這就是《吃著吃著就老了》書名的由來。”陳曉卿寫道,食物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黏合劑,能吃到一起的人值得珍惜。盡管隨年齡增長,朋友圈越來越小,但與真朋友坐在餐桌前,酒飯才最有滋味。讓人感覺到好吃的,是人。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8-7316-0.html《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跟你聊聊舌尖尋味的故事是真的嗎?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