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問診”正逐漸普及。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繆曉琴報道 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中醫——這一最具傳統色彩的醫療方式,也正在被重新定義。如果有一天,當你走進醫院,第一個迎接你的不是醫生,而是一位虛擬的AI助手,將會是怎樣的體驗?
這樣的場景,已在現實中出現。傳統中醫正與現代科技的深度對話,悄然重塑“望聞問切”的內涵。曾經依賴個人經驗的診療環節,如今被轉化為可視化、可量化的智能結果;曾經耗時的就診流程,如今變得高效而順暢;曾經流傳于書本與口耳之間的名醫智慧,如今通過AI的放大效應,正惠及更多患者。
古老“四診”與數字化融合
“您好,我是AI醫生助手,將幫助醫生提前收集您的病情信息,請認真回答。”
隨著一連串問題的展開——“請問您是初診還是復診?”“您哪里不舒服?持續多久了?”“是否有慢性病史?”——患者僅需在手機上花費幾分鐘,即可完成8至10個關鍵問答。系統立即生成包含主訴、病史、過敏史、家族史等內容的完整報告。等到患者真正走進診室時,醫生早已對其病情了然于心。
在龍華醫院以及全國數十家醫療機構,這樣的“智能問診”正逐漸普及。它不僅縮短了診療流程,更讓醫生能將有限的時間與精力聚焦在關鍵環節上。這背后,是上海國民集團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數字名醫顧問系統DMC”。借助AI,傳統的“望聞問切”正在被賦予新的內涵。

每一次“看舌”,AI都能在影像上精準標注出厚薄、顏色、裂紋等指標,生成量化結果與提示信息。
診室中,患者抬手置于檢測設備上,AI開始采集脈象數據。隨后一張舌苔照片被拍下,面部掃描完成,再回答幾道體質問卷。短短幾分鐘,傳統中醫“四診合參”環節被數字化設備標準化實現。
每一次“把脈”,背后是百萬級舌脈數據模型的深度運算與特征分析;每一次“看舌”,AI都能在影像上精準標注出厚薄、顏色、裂紋等指標,生成量化結果與提示信息。
系統隨即輸出一份結構化診斷報告,包含針對性文字描述、異常標注、體質評估建議,以及從中醫知識庫中提取的經典醫案和專病方劑推薦。醫生可一鍵將結果嵌入病歷記錄,實現無紙化操作。確診后,系統進入“處方助手”模式,依據病情自動調取名醫方案與推薦方劑,智能生成個性化處方。
患者在就診過程中獲得的體驗,是從預問診到給出診療建議的全流程數字化服務;借助大數據的加持,醫生既能更快診斷,又可借鑒“名醫經驗”,提升診療質量。
為中醫大模型打通“任督二脈”
然而,實現這一切并非易事。上海國民集團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章培昊表示:“我們是國內最早一批研發中醫大模型的企業,擁有自研的舌脈檢測硬件和海量標注數據,涵蓋舌象、脈象、醫案、古籍、臨床指南等多個維度。我們還構建了中醫知識圖譜,為大模型訓練奠定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問題隨之而來:如此龐大而復雜的非結構化數據,該如何高效建模與訓練?
國民集團曾嘗試自建計算中心,采購GPU、部署服務器、搭建網絡與安全系統。但隨著模型需求急速擴張,這條路越走越艱難。“通常我們需要在幾周內完成訓練并上線,但自建機房往往耗時數月。”章培昊坦言。
轉機出現在與上海電信的合作中。針對中醫大模型對高性能計算和大數據傳輸的高標準要求,上海電信為國民集團量身定制了“彈性算網”方案,以“新型城域網+多云DCI”的架構,打通了中醫AI系統的“任督二脈”。
新型城域網如同建在身邊的“數字驛站”。國民集團在上傳海量古籍與臨床病案時,只需就近接入節點,即可快速將數據傳送至云端算力平臺,實現“家門口上車”般便捷。
多云DCI更像一張覆蓋全城的“算力神經網絡”。天翼云、阿里云、騰訊云等多元算力資源被統一整合,DCI環網猶如城市的高速地鐵,低延遲地連接各大數據中心。臨港的超算中心、市區的智算資源,均可通過這一網絡“一鍵調用”。企業無需重新鋪設線路,輕點一下,就能調動更高性能的GPU算力,真正實現“全市算力一盤棋”。
面對中醫大模型訓練中常見的數據“潮汐現象”,彈性算網應對自如:當數據洪峰來臨,帶寬可在幾分鐘內擴容至10GB,猶如瞬間拓寬車道,保障洪流暢通無阻;在平穩期則自動收縮至100MB,既滿足日常需求,又避免資源浪費。
讓古老醫學煥發新生
醫療業務往往分秒必爭。章培昊表示:“從數據準備到模型上線,我們通常只有幾周時間。一個安全、穩定且能夠靈活擴展的算力服務,正是我們選擇與電信合作的關鍵原因。”
除了算力,醫療場景更不可或缺的是安全。上海電信通過MPLS-VPN(多協議標簽交換虛擬專用網絡),為傳輸過程施加多層防護,構筑起堅不可摧的“安全堡壘”。
今年初,隨著DeepSeek火爆出圈,國民集團也積極探索接入。在這一過程中,國民健康AI團隊與上海電信技術專家組成“中西醫結合”攻堅小組,共同攻克模型參數優化、數據標注與驗證等難題。國民集團提供中醫專業知識與數據,上海電信則提供算力與網絡支持。雙方的協同不僅化解了“算力焦慮”,更形成了“技術賦能、生態共生”的合作模式。
如今,國民健康的AI診療系統已在包括龍華醫院在內的數十家醫療機構落地應用。患者享受到的是完整的“智能診療鏈”:從預問診、四診采集,到AI診斷、智能處方,再到隨訪管理,形成服務閉環。醫生則在大數據和知識庫的支持下,能夠更高效、更精準地“因人施治”。
中醫AI的突破,不僅是一次技術革新,更是讓古老醫學煥發新生的過程。當AI與算力架構為中醫注入新動力,岐黃之術不再只是歷史文化的符號,更成為數字時代的一部分。中醫AI的故事,或許才剛剛開始。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8-28255-0.html從懸脈到云診,上海電信推動傳統中醫數智轉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2025亞洲評價周盛大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