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治個小毛病要往三甲醫院跑,排隊大半天、路上來回兩小時;現在社區醫院就能看???,醫生熟、離家近,連手術都能在家門口做。”這是不少上海居民的就醫新體驗。
近年來,上海不斷強化基層衛生在“頂天、強腰、立地”三級衛生體系中的作用,精準切中常見的民眾健康痛點,大力推進社區康復中心、護理中心、健康管理中心、標準化口腔診室、門診小手術和中醫巡診站點等建設,涌現出一批有特色、有實力、有人氣,觸手可及的“寶藏門診”,社區醫療已被看見、被認可。目前本市常住居民社區門診占比近四成,有力推動了分級診療。
虹橋陳阿姨:“我的眼底病、小孩的近視,社區一站式管好了。”
我今年70多歲,有糖尿病,以前查眼底要去市區大醫院,早上6點出門,路上1小時,排隊2小時,查完到家都中午了。后來,我聽說虹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市眼病防治中心合作,社區能查眼底,我抱著試試的心態去了,沒想到一去就離不開了。
現在我每月來社區測血糖,順帶查眼底,機器和大醫院一模一樣。我跟社區醫生提到孫子近視了,他們說“市眼防中心的專家每月都來坐診”,放學后把孩子帶過來,專家看完直接建檔做近視干預,連復查都在社區,真省心。
我看著社區眼科越來越專業:醫生們定期去大醫院進修,有AI幫忙查疑難病例。今年還建了手術室,說以后瞼板腺囊腫這種小手術都能在社區做。到現在,我自己的眼底病沒加重過——眼睛的事不用跑遠,家門口就夠了。
2021年6月,虹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合作共建,探索眼健康管理長寧模式。四年來,這一合作持續深化:建立“上修下沉”社區人才培養機制;實現從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干預到職業人群的干眼防治,從老年人白內障篩查到今年建成百級層流手術室……“我們是真正把防、治、康一體化服務延伸到居民身邊。”長寧區虹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王永鵬介紹。
在區衛健委的大力支持下,社區“裝備”也得到了同步升級,通過VIMC智能化建設,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發現疑難病例,還能夠及時轉診。目前,雙方正在共同探索社區適宜開展的眼科手術病種及“社區篩查—精準轉診—術后回社區康復”的雙循環管理模式。
南橋金先生:“心梗手術后我不敢走路,社區康復讓我重新邁開腿。”
2023年4月,我因急性心肌梗死裝了兩枚支架,出院后總怕“一動就會出事”,連散步都不敢。直到奉賢區南橋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劉劍鋒醫生給我打電話,說他們有心臟康復中心,讓我去試試。
第一次做6分鐘步行測試,我只走了260米,離450米的及格線差老遠。劉醫生拿出了更適合我的方案:每天用功率車訓練,配合八段錦,營養師給我改食譜,心理咨詢師開解我的顧慮,連吃藥都有人盯著。最方便的是,他們有可穿戴設備,醫生能實時看到我在家運動的數據,有問題在微信群里問。這樣練了8個月,今年3月再測,我走了510米,比及格線還多60米!現在我每天能去公園走一圈,感覺好多了。
在老齡化進程下,做過冠脈支架手術(PCI)的患者越來越多。如何讓患者在家門口獲得規范、持續的心臟康復服務?奉賢區南橋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心臟康復”為特色,由劉劍鋒醫生牽頭成立奉賢區首家“PCI術后社區康復指導中心”,率先將心臟康復服務下沉至社區。
中心進一步引進智能康復設備,利用可穿戴式遠程監護系統,制定涵蓋“藥物、運動、營養、心理、戒煙”五大處方加體外反搏的綜合康復方案,2024年高分通過了國家標準化心臟康復中心認證,真正實現了從“單兵作戰”到“國家標準”的跨越。
南橋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曹偉藝介紹,依托奉賢區中心醫院心內科專家團隊,邀請上海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康復醫學中心主任沈玉芹定期下沉指導,聚力培育社區心臟康復特色服務。截至目前,已為近千名患者提供康復指導,建立專項檔案300余份,患者年齡跨度為30至90歲。
青村沈阿姨:“手腕囊腫社區手術1小時解決,當天回家。”
我右手腕長了個囊腫,抽過液,還是反復疼,后來腫塊長到2.5厘米,壓迫神經,手指都麻了。我想去大醫院做手術,又怕住院沒人照顧,一直拖著。今年3月,鄰居說青村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做這種手術,我馬上就去了。
接診的楊賢煒醫生說,現在社區有萬級層流手術室,還請了上級醫院的專家過來,像我這種腱鞘囊腫手術,1小時就能做完,當天就能回家。我就這樣做完了手術,術后換藥也方便,不用跑遠。后來我才知道,我這是奉賢區基層社區做的首例二級手術。真沒想到,以前只能看小病的社區醫院,現在連手術都能做了。
隨著奉賢區優質醫療資源不斷下沉和“健聯體”建設的持續推進,社區醫療服務能力的顯著提升。今年以來,該社區已經做了165例門診小手術了,其中深部及特殊部位手術18例,住院手術6例。
奉賢區青村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朱景新說,通過聯動二、三級醫院專家資源,社區可以開展腱鞘囊腫、皮脂腺囊腫等日間手術,以及腋臭、包皮等常見病手術治療。中心還創建成為奉賢首批社區醫院,并掛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區內首家建成萬級層流手術室的社區醫療機構,中心的升級不僅實現了從基礎診療到專科服務的跨越式發展,更讓居民享受到‘小病社區解決,手術家門口完成’的便民醫療服務新體驗。”
亭林小童媽媽:“孩子多動坐不住,“童馨亭”幫他走進了幼兒園。”
我家小童3歲時,特別多動,坐不住5分鐘,還總發脾氣。我帶他去大醫院的康復科看診,但號難掛,路又遠。2022年,我聽說亭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個“童馨亭”,是專門給特殊孩子做康復的,就帶他去了。
“童馨亭”有上肢康復機器人,還有專門練注意力的儀器??祻蛶煏鶕⊥那闆r定方案,每天練感統、做游戲,還教我在家怎么引導他??祻蛶煏谖⑿湃豪锝獯鹞业囊蓡?,若需要轉診,他們還會幫著聯系大醫院的專家。
小童變了好多,現在能坐滿30分鐘,還能安安靜靜畫畫。如今,他順利進了幼兒園,老師說他表現不錯。我真的特別感謝社區,是“童馨亭”幫孩子打開了新生活的門。
2020年,亭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聯合共建“童馨亭”兒童康復基地,成為金山區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公立性兒童康復基地?;卣嫉孛娣e達300平方米,設有大運動、多感官、作業療法、言語等八大治療室,主要為孤獨癥、多動癥、發育遲緩、感統失調等兒童提供康復訓練。除了有特聘專家定期下沉坐診,中心還有一支由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8人組成的康復團隊,與區殘聯、區婦聯、區早教中心等多方優質資源協作,進社區開展康復知識講座。目前,基地共收治297位特殊兒童,累計服務14.7萬項次。
金山區亭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王崢表示,基地會設計個性化的課程及治療方案,盡早發現患兒體格、心理、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發展趨勢,及時調整方案,給每一個患兒家庭般的溫暖。
金楊徐奶奶:“傷口爛了2個月,社區護士幫我治好了,還上門換藥。”
我今年74歲,去年冬天臀部磨破了,后來越爛越大。兒子用輪椅推著我跑了3家醫院,換藥換了2個月,都沒好。今年2月,鄰居說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傷口護理門診,我就去了。
接診的護士特別耐心,先給我清創,又幫我控血糖,還跟我聊天說話。治了2個月,我的傷口終于長好了,感染得到控制,后來我因傷口竇道問題轉診至上級醫院手術,術后護士也上門來給我換藥,不用我來回跑。我們老人最盼的,就是在家門口能把病治好,不用麻煩孩子,也不用遭罪。
2013年,浦東新區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團隊開啟慢性傷口護理管理的探索之路,通過人員培育、技術引進再創新等方式,將二三級醫院的傷口護理技術在社區推廣應用。歷經十余年的實踐打磨,逐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慢性傷口護理管理模式,還培養了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首位國際傷口治療師。
傷口團隊實行首診負責制,探索出三階段護理模式,并逐步豐富服務內容,涵蓋壓傷、術后傷口、糖尿病足等多種傷口類型。團隊每年完成約1.3萬人次換藥和數百人次出診服務,她們通過參加領域內的各項學術交流和進修學習,不斷強化內功,提升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
浦東新區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黃豪介紹,傷口團隊還加強與上級醫院聯動,與浦東新區公利醫院骨科合作,實施VSD負壓吸引技術,縮短傷口愈合時間;設立曙光醫院“夏氏外科”基層工作室,將傳統中藥方劑運用于臨床實踐,增強療效。(新民晚報)(左妍/潘明華)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8-27382-0.html醫療服務再升級 社區看病更便利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攜手培育新質生產力 國家電投聯袂謝和平院士團隊共筑海洋綠氫新高地
下一篇: 合武高鐵引入合肥樞紐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