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在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即將到來之際,5月15日,浙江金華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瀕危動物保護基地暨浙江省穿山甲保護繁育研究基地揭牌啟用。
新落成的瀕危動物保護基地一期工程位于金華市婺城區沙畈鄉半溪村,占地2443平方米。基地以中華穿山甲為主要保護對象,同時兼顧鳥類、獼猴、義烏小鯢等其他瀕危物種保護需求。設有救護區、飼養區、半放養區和放歸野化區等功能分區,集瀕危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人工繁育、科研監測、野化放歸、科普宣傳等綜合功能于一體。
走進基地,一幅栩栩如生的穿山甲生態墻繪率先映入眼簾。在模擬自然生境的放歸野化區,一只中華穿山甲正展示著獨特的生存智慧:時而用靈敏的鼻子探尋土壤中的昆蟲,時而用強健的前爪挖掘洞穴。基地研究員王培介紹:“基地共有兩只中華穿山甲,分別于2021年從蘭溪和衢州救助站轉運而來,經過三年精心養護,目前已進入野化訓練階段,即將重返自然。”
金華婺城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作為浙江省面積最大的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9549.82公頃,堪稱“浙中生態基因庫”。最新科考數據顯示,保護區內分布有高等植物1722種、大型真菌115種、脊椎動物284種和昆蟲1251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0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1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里已成為中華穿山甲的重要棲息地和研究基地。
據介紹,近年來,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以南山保護區為依托,系統推進中華穿山甲、永瓣藤等極小種群物種的拯救工作。此次瀕危動物保護基地的啟用,實現了野生動物保護從單一救助向系統研究,從被動應急向主動干預的轉型。
接下來,婺城區將啟動瀕危動物保護基地二期工程建設,打造“棲息地仿真-種群繁育-野化訓練”全鏈條保護體系;創新“財政引導+生態補償+公益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建設智能監測平臺和科普研學基地,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婺城智慧。(沈樺、徐樂;本稿圖片均據婺城融媒)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8-16931-0.html堪稱“浙中生態基因庫”,浙江省面積最大的省級自然保護落地金華婺城南山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