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繆曉琴報道 長于精巧而善于細致,這既是“工”的本意,也是每位“上海工匠”的初心。在今年上海“兩會”的會場,來自制造業一線的市人大代表、上海電氣液壓氣動有限公司首席技師、上海市勞動模范陳勇,以一份翔實的“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建議,傳遞出產業工人的心聲和市民群眾的熱盼。
看似薄薄的建議,實則飽蘸汗水,情深意重。今年上海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著眼產業高端化,深入實施三大先導產業新一輪“上海方案”。先進制造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核心主體,而裝備從加工裝配到調試維修的質效則夯實了其基底。
相比于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更加依賴高素質、創新型的勞動者熟練使用先進的勞動工具來組織、整合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開展生產活動。
“新時代的技術工人,不僅要成為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發明者、掌握者、傳承者,也要觸類旁通擔當領軍型技能人才。”陳勇介紹,以自己從事的數控機床調試工作為例,隨著智能制造時代到來,各類機床越來越智能化、數據化、自動化,一條產線的改裝檢修已非掌握一項專門技能就能勝任,還要懂得編程、聯網、增材制造等其他跨領域知識。
“企業里太需要具有綜合素質能力的復合型技能人才了,我們的產業工人綜合素質跟得上嗎?”陳勇建議,上海的職業技能院校應深化校企融合,協同“定制”人才培訓方案。“這樣既節約了教學成本和用人成本,又利于技能人才快速成長。”
騏驥千里,非一日之功。三十多年來,陳勇一直熱愛著自己的崗位,緊跟企業的生產發展需要,從一個基層工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創新,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功底扎實、技藝精湛的數據調試技師。
“工匠精神”是一種有情懷的執著,亦是一份對責任的堅守。如今,陳勇依然活躍在生產一線,不僅自己不斷進步,還積極傳授技藝,走進高校學院的“大思政課”與學子交流,培養新一代的工匠人才。2023年,陳勇創新工作室被評為全國機械冶金建材行業示范性創新工作室。
2025年即將迎來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一百周年、上海總工會成立一百周年、五卅運動一百周年。作為一名市人大代表,陳勇深感思索“上海制造”的長遠發展問題職責在肩。過去的一年中,他認真履職走訪,進行了許多實地考察工作。
“印象最深的就是前往閔行區大零號灣調研。”陳勇表示,在大零號灣親身感受到了一流的科創服務氛圍,讓他感慨科創生態的力量。“我是一名數據調試工,也是從一線成長起來的技師,在這些年的工作中,更加感受到創新的必要性。”
“每一位大國工匠的成長成才,都能夠鼓勵更多有志青年愛一行干一行,專一行精一行。”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工會主席盧羿表示,上海在全社會營造了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圍。“不唯學歷或職位高低,只要認真立足自己崗位,發揮自身才干,在每個行業都能夠成為受人尊敬的優秀人才。”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8-15998-0.html這份源自產業一線的建議為何“沉甸甸”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