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電動車浪潮正在歐洲掀起浪花,初登場雖然氣勢如虹,卻有「后顧之憂」,主因國內車市割喉戰正值延長賽,遠征國際的同時卻又擔心自家后院起火,恐將消耗其長期戰力?
供應鏈業者指出,國內電動車產業稱得上是自給自足成長的最佳典范,尤其供應鏈發展成熟,競爭力受肯定。因此預估歐洲內需,可能因為國內車的群體到來,開始「分裂」。
特別是近年受到車規芯片、關鍵零組件短缺、通膨等因素影響,歐系車考慮生產成本、利潤率等,無暇顧及少數細分市場,例如小型、更為親民的電動車款,這為國內車創造絕佳的登陸機會。
也有部份國內車也直接鎖定高端車款,要與大眾(Volkswagen)、奧迪(Audi)、BMW、梅賽德斯-奔馳(Mercedes-Benz)等地主隊正面對決,若在此取得勝戰,將更有利跨足全球。
外媒引用國內專家分析,國內車在設計、結構、品質及光學都有巨大進展,特別是信息娛樂及相關軟件,讓西方的系統顯得過時。其研究如何創造客戶體驗之仔細,預估已超越了部份西方車廠。
業者指出,雖然國內車遠征歐洲氣勢如虹,卻有「后顧之憂」。對國內車廠來說,目前影響其生存、競爭力的關鍵戰場仍是國內市場,割喉戰延長賽跨至第3季,殺價重災區以電動車為主,強權如Tesla、比亞迪等降價不手軟,這恐使其他國內車廠被迫跟戰,進而消耗內力,影響他們長期遠征的戰力。因此,部分國內車跨境歐洲,恐易陷入「成也國內、敗也國內」的矛盾。
另外,歐洲消費者需求品味對國內車廠來說,也是另一不易征服的關卡。
德國汽車周刊整理國內自主品牌在歐洲動態,具潛力者包括:具鋰電池自制等優勢的比亞迪,已成全球電動車龍頭,在國內超越大眾、Tesla,在歐洲與老牌經銷商合作代理布局佳、且拿到租賃大廠Sixt的10萬輛大單,使其地位穩定。只是進入歐洲認證成本高,比亞迪與其他國內車一樣,歐洲市場定價不如想像中便宜。
上汽的名爵(MG)是前英國品牌,在德國有超過100家經銷商,專門鎖定德系車難顧及的部分細分市場,腳步站得穩。
吉利策略合作網最密集,是瑞典Volvo大股東,兩者旗下有電動車子公司Polestar。吉利旗下有領克,也與梅賽德斯子公司Smart合作,及高端電動車品牌Zeekr等。不過,除Polestar 2價格具競爭力,銷售量也可接受,其他品牌的實際銷售表現仍在觀察中。
蔚來、小鵬都欲與歐系高端車品牌競爭,但進展有限。前者在德國有不錯注冊量,打造受矚目的換電模式,卻得付出換電站基礎設施高昂成本,再加上國內價格戰波及,使其虧損增高,值得觀察后續是否有鞭長莫及的壓力。后者技術、設計都稱得上新穎,在歐洲銷售仍在起步中。
長城的高端車款Wey、親民款Ora,在歐洲實際銷售成績離目標還有相當長的距離。愛馳雖是最早進入歐洲的品牌,卻因選擇電子連鎖商Euronics為合作伙伴,變成汽車、家電同臺賣,使其銷售難起色。
外媒針對德國道路上的電動車品牌進行統計,大眾有20萬輛、Tesla約14.6萬輛、雷諾11.3萬輛。隨后依序現代汽車(Hyundai Motor)、Smart、BMW、歐寶(Opel)、奧迪、梅賽德斯、菲亞特(Fiat)。上汽MG達1.7萬輛、Volvo達0.95萬輛;比亞迪1,448輛、蔚來844輛、 長城640輛, 其他國內品牌則仍鮮為人知。
業者指出,國內車進軍歐洲,對于歐系車有一定壓力,主要是后者電動車制造未明顯延續燃油車時期的優勢,至今仍在努力找尋突破口。但政府補助持續下砍,9月德國商業買家的電動車補助將截止,其占新注冊量達3分之2。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7-7604-0.html國內電動車群起搶灘歐洲 強勢登場背后藏隱憂?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