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無人機本土市場規模小,原先較難形成產業鏈,直到俄烏戰爭爆發,全球才開始關注無人機技術及其背后軍民通用的科技潛力。
臺灣也長期飽受地緣政治各方面沖擊,經緯航太董事長羅正方則表示,無人機已是新興戰略產業之一,臺灣應盡速建立自主供應鏈能量,羅正方身兼無人機國家隊隊長,近年積極整合國內上下游供應鏈也傳捷報,透露目前臺灣無人機的自制率已可達到7~8成。
羅正方強調,臺灣不是沒有能力做,只是要不要做、有沒有決心的問題。目前臺灣在軍用無人機發展上主要分為軍用軍規、軍用商規以及無人機防御系統三大體系。其中在商規部分,臺灣幾乎可做到100%自制,而軍規目前的自制率則約在7~8成。
羅正方表示,無人機的關鍵核心包括通訊系統與「眼睛」,目前部分有采用美國及法國系統,造價分別逾新臺幣500萬,若要進入量產,成本會是挑戰,必須先建立自制能力。另外,飛控系統則有網安考量,羅正方指出,飛控系統如大腦,不可能用國外系統,且這部分涉及高運算、低耗能的芯片,憑藉臺灣半導體實力,也已有自制飛控芯片能力。
就目前臺灣產業量能來說,確實也有頗大的機會切入點。羅正方以國家隊目前進展舉例,除了上述飛控系統,像是為確保長程通訊能力,可與次時代6G、低軌衛星結合,臺灣也有許多通訊業者投入此方面技術研發,這部分目前經緯航太則是跟全波科技合作。
而無人機飛行距離長,機體因需具備輕量化、高強度則需要采用航太級復材,目前像是臺塑的國產材料則可提供,而福懋興業的碳纖布,也已成功運用于國產銳鳶二代無人機體使用,更不用說在無人機的自動目標識別上,取決于強大機載邊緣運算、AI演算法等,這部分也是臺灣ICT產業的強項。
不過羅正方表示,目前臺灣在無人機自制能力上的弱點則在于動力次系統,但相較于有人機的引擎,無人機的引擎自制更有機會達到短期自主。目前經緯航太就結合成大馬達中心,借助先期發展電動車(EV)產業供應鏈的成功經驗,結合中鋼的矽鋼片、大亞的電纜,以及東元與其他小馬達制造廠,正積極發展國產無人機的通用馬達。而目前據測試結果,可較目前市場主流使用的國外廠牌馬達,提高8%的效能。
目前在商規部分,臺灣無人機國家隊已串聯超過40家臺灣供應鏈業者,包括上述的中鋼、大亞、東元等。據悉,電子六哥有其二也在列。羅正方表示,臺灣大型EMS廠過去有生產消費電子的代工能量,可借助其經驗建立未來無人機的自動化大型量產能力。
事實上,近年電子業力求轉型,紛紛瞄準專殊產業,希望借此擺脫過去低毛利代工時代,其中車用、軍工就成心頭好。據航太供應鏈業者透露,一般軍工規產品毛利至少都在5成以上。
而無人機之所以成新興戰略產業,關鍵在于其塑造新型態的作戰系統。羅正方以烏克蘭舉例,其發動無人機戰術,平均1個月就要消耗4,000臺無人機,粗略統計烏克蘭一周的「耗材」,即使有美國支持,生產周期也需要2個月。
無人機戰術幾乎是打掉一臺做一臺,也凸顯后端軍備庫存不足、產能夠不夠的問題。羅正方指出,烏克蘭之所以跌破外界眼鏡苦撐那么久,其背后本土國防軍工體系貢獻頗多。
以臺灣來說,過去1臺軍用飛機生產周期,可能長達20年且成本消耗大,目前大量工業型產品,像是電動車的毫米波雷達(mmWave Radar)、視覺傳感等技術都已可轉移到無人機快速生產,軍用機造價已可從過去數億縮減至數百,甚至數十萬。臺灣具備高端芯片生產能量以及龐大精密代工體系,應思考后續如何將其轉化為可信賴的軍工供應鏈。
責任編輯:王楨瑩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7-7599-0.htmlEV技術轉移無人機 經緯航太揭臺已達7成自制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