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前例的汽車供應商裁員潮來了。
經營百年的零部件供應商采埃孚,日前宣布裁員1.2萬人。
這是什么概念?幾乎相當于采埃孚德國所有工作崗位的四分之一,而且1.2萬不是極限,有員工稱這個數字可能更大,將有1.8萬人受影響。
采埃孚不是個例。幾乎同一時間,彭博社報道,另一家汽車零部件巨頭博世也在計劃裁員,2026年底之前要裁掉1200人,而法雷奧與大陸集團,也公布了裁員計劃。
這些燃油車時代的Tier 1巨頭,面對電氣化浪潮集體啞火,各家給出的裁員理由不盡相同,但始終有一個繞不過去的難題——電動化轉型。
以軟件、芯片、三電系統為核心的新三大件,讓傳統供應鏈巨頭的優勢不再,為了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就要主動求變,裁員或許是揮出的第一刀。
啟動萬人大裁員
2024年開年不久,裁員成了這些供應鏈巨頭的主旋律。
1月18日,法國汽車零部件制造商法雷奧宣布,將在全球范圍內裁員1150人。其中在法國本土將有235人被解雇,剩下的735人會在歐洲被解雇,裁員涉及的崗位主要包括支持和監督等職能。
裁員計劃已于17日提交給了工會,為了降本增效,法雷奧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零部件制造部門合并在了一起。
裁員一千余人只是前菜,采埃孚的縮員計劃更是一步到位。
1月19日,據采埃孚勞資委員會消息,采埃孚預計未來六年內,會在德國總部裁員1.2萬人。
據德媒報道,裁掉的1.2萬人,分兩批進行,2028年裁撤一萬個崗位,2030年再裁掉兩千個。
公開信息顯示,采埃孚的業務遍及全球,在全球約32個國家及地區的168個生產駐地,擁有16.5萬名員工,其中總部德國約有5萬名在職員工,這一下就裁掉德員工總數的1/4。
值得一提的是,采埃孚官方透露的裁員人數是1.2萬人,但有員工代表稱,公司管理層表示理論上最多可以裁掉1.8萬人。如果按1.8萬人計算全部裁掉,相當于是整個采埃孚員工人數的十分之一,這還不包括退休員工和合同到期的人。
對于最多能裁掉1.8萬人的說法,采埃孚官方并未回應。
據悉,本次裁員只涉及采埃孚德國本部,其他地區包括中國暫未受到影響。
采埃孚宣布裁員的同一天,全球最大的汽車供應商博世也公布了裁員計劃——將在2026年年底前,在其軟件和電子部門裁員約1200人,其中950人在德國。
這已經是博世近期公布的第二份裁員計劃了,去年12月,博世就曾表示,2025年之前打算在德國的兩家工廠Feuerbach 和 Schwieberdingen 裁員1500人,涉及兩家工廠的研發、管理和銷售等多個崗位,這一次則主要涉及軟件和電子部門。
彼時博世表示,他們試圖通過將員工調到其他部門、提前退休或自愿裁員協議來實現這一目標。
在博世宣布第一輪裁員之前,去年11月中旬,另一家百年Tier 1大陸集團也宣布裁員5500人,主要涉及行政管理人員,研發及生產崗位所受影響較小。
從年末到今年初,這幾家供應鏈巨頭的裁員消息是一個接一個,力度一個比一個狠,到底發生了什么?
一切為了電動化
通常情況下,企業裁員是遇到了財務問題,想要通過節約人力成本來減少開支。但事實上,法雷奧的盈利能力沒啥問題,反而在增長。
2022年,其銷售額達200億歐元,去年上半年銷售額也達112億歐元,同比增長19%,官方預計全年業績預計將迎來提升。也就是說,法雷奧的裁員和錢沒關系。
法雷奧官方給出的裁員原因非常直白:提高集團在電動化背景下的競爭力和效率。法雷奧方面表示:“希望通過擁有一個更敏捷、連貫和完整的組織,以增強競爭力。”
這意味著,裁員就是為了電動化轉型準備。
采埃孚給出的裁員理由,同樣提到了電動化轉型,他們認為,與制造內燃機的汽車零部件相比,制造電動汽車零部件所需要的勞動力僅為內燃機的一半。
對于裁員這個決定,他們也認為很難,但是沒辦法,“如果要向電動化轉型,就必須要從部分崗位上解雇一些人。”
和法雷奧一樣,采埃孚的營收能力也不錯,僅去年上半年的銷售額就高達233億歐元。
不過采埃孚的收入主要來自燃油車及相關業務,在電動化轉型的大背景下,這樣的業務結構并不穩定。
相比采埃孚和法雷奧將裁員甩鍋給電動化轉型,博世給出的理由更多了一些,但也沒逃過電動化和智能化這一關。博世稱,這次裁員是因為全自動駕駛發展進度慢于預期,以及全球經濟疲軟和較高的通貨通脹。
博世表示,高通脹以及原材料和能源成本上升,正在增加必要的支出,并為此推遲了向電動汽車的過渡。
在去年12月的第一輪裁員中,博世的發言人表示,面臨的挑戰比年初預期的要大得多,“盡管我們愿意通過推出新產品,加大培訓力度等方式來保持在業界的領先地位,但仍需根據訂單情況在特定領域做出必要調整。”
博世所指的面臨的挑戰,就是電動化轉型,而”特定領域”,則是燃油車相關的業務線和自動駕駛等部門,“必要調整”就是一輪又一輪的裁員了。
整體來看,眼下這些巨頭的財務狀況都沒有太大問題,但面對電氣化轉型時,卻開始有心無力,競爭力也開始大幅下降,如果不主動求變,很難再適應新的環境。
新能源時代,已經裝不下舊時代的大船了。
新機會來了
巨頭轉向歷來尾大不掉,百年Tier 1大裁員,雖然給整個汽車行業增添寒氣,但也是行業轉型的必然結果。
智能電動車的普及使得汽車的核心從過去的三大件,變成了三電系統、芯片軟件和域控制器,變速箱、發動機等傳統零部件的重要性和需求大幅下降。
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對于新興的零部件企業和小型供應商來說,則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特別是給了中國供應鏈企業不少機會,在軟件和三電系統成為主要的增長動力時,國內火速涌現出了一批供應鏈新軍進入市場。
比如有要“成為智能電動車時代博世”的華為,既提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還能提供三電技術、智能化底盤、智能座艙等全套解決方案。
還有新勢力們標配的空氣懸架系統,也讓國內供應商孔輝科技火了一把,目前孔輝科技和理想汽車的合作越來越密切。
今年即將上市的小米汽車,在工信部公開的申報信息里,透露了其采用的電機來自國內的匯川技術。
還有激光雷達供應商禾賽科技,智能駕駛計算方案的提供商地平線,這些國內供應商幾乎是和中國新能源車企一起成長起來的,相比國外大廠,他們擁有更低的成本、更方便的售后,以及更熟悉和適配的環境,以此為優勢,逐步開始和傳統Tier 1搶市場。
據第一財經報道,保隆科技董事長張祖秋表示,2020年前,自主品牌市占率只有大約38%,如今已經超過50%,零部件企業也伴隨整個市場的變化而變化,新勢力車企兩年甚至18個月就能出一款新車,“外資零部件公司肯定配合不了,這個時候中國零部件就必須要頂上。”
可以說,這一輪大戰,不論是車企還是上游的供應鏈,中國企業都贏在了速度上。
目前,智能駕駛和車聯網是最熱門的賽道,再加上5G和人工智能的應用,汽車將不再是一個簡單的交通工具,更像是一個移動的智能終端,與自動駕駛及相關的零部件和系統企業,也成為新的增長極。
除此之外,新三大件電池、電機和電控技術,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是發展的重點。特別是電池技術,800V超高壓電氣架構的規模化、半固態電池上車、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臨近等,這些關鍵零部件也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細看下來,Tier 1 的大裁員,更像是汽車行業正在經歷的一次深刻大變革。變革之下,傳統巨頭們調整業務和組織結構主動求變,新選手們摩拳擦掌,想要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重構產業鏈格局。
所以,這些巨頭的裁員還會繼續,而包袱更小,效率更高的中國企業,將快速撿起巨頭丟失的份額。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5-66518-0.html史無前例的汽車供應商裁員潮!三巨頭集體過冬 供應鏈新星的機會來了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