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冰杯好像火了。
這玩意兒,大概就長下面這個樣,簡單地說,就是杯子 + 冰塊兒,咱可以往里面倒咖啡、果汁、酒等各種產品。
在炎熱的夏日午后,冰杯 + 飲料,那是爽得呱呱叫。
像是微博上,在最近短短一兩個月內,冰杯相關的話題就上了好幾次熱搜。
小紅書上,冰杯也成了網友 DIY 各種飲品時,必不可缺的一環。
就連同事蛋蛋,前段時間也在向我安利,說這東西可太方便了,便利店一買就有。
午夜燒烤攤一坐,冰杯配酒,越喝越有。
我也翻到了份關于冰杯的報告,說是相比去年,今年社交媒體上關于冰杯的作品數量,漲了 200% 多;網友們的作品互動量,更是漲了 400% 以上。圖源《 2024 年冰杯消費趨勢洞察報告 》
另外在商家這一方,像是農夫山泉、蜜雪冰城、盒馬等大家耳熟能詳的品牌,也都紛紛推出了自家的冰杯產品。
活脫脫一個新商業風口的模樣。
只能說,能和冰杯這熱度相抗衡的,只有杭州夏天的溫度了吧。
不過,也有挺多網友和我一樣,有這不少的疑問,比如這玩意兒和自家冰箱的冰有啥區別,不就塑料殼子裝冰塊嗎?
另外這小小的冰杯生意,有啥科技含量,真的值得大公司們原地開卷嗎?
帶著這些疑問,我查了一圈資料以后才發現,嘖嘖,這小玩意里邊門道可能還真不少。
首先人家賣的這個冰,跟咱家冰箱凍的冰,還真有點不一樣。
最關鍵的不同,其實是生產方式不一樣。
細心的會發現,他們用的冰塊特別透亮、還很不容易化,一個冰杯甚至能搭 2~3 杯飲料。
但咱們自己家冰箱出來冰塊不但氣泡超多、泛白,丟飲料里也化的超快,總之就是不夠持久。
這是因為家用冰箱制冰,是先從外面開始結冰,最后再透到里面,所以冰塊的內層溫度其實沒那么低,水里的氣泡也不會排出去。
但工廠里的商業制冰就不一樣了,在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 CARR )出版的論文里,我查到,商業制冰的方法是靠流水緩凍和分層結冰。
把一層一層的水噴灑到結冰板上流動受凍,完了還要層層擠壓,逐層冷凍,所以冰塊的密度要高很多,而且從里到外都凍的一樣透,融化速度也就更慢。
為了保證冰塊結晶的純度,他們甚至不用自來水和礦泉水,而是有專門的設備來生產純度更高的純凈水。
另外,比起冰塊本身,冰杯的杯子則更有科技含量在里面。
甚至說起來你們可能不信,一些冰杯的杯子,咱目前還太好造。大部分得靠進口。
這么說吧,普通飲料杯的塑料,一般用的是 PET 塑料,這種塑料在低溫環境下會變脆( 即所謂脆性溫度 ),要是用它做冰杯,再加上冰塊本身有棱有角的,一來二去就很容易在運輸過程中把塑料杯戳爛。
而且冰杯的保質期是 12 個月,這么長時間的低溫存貯和多次運輸在所難免,一般的塑料材質真不一定頂得住。
至于大家平時看到的冰柜產品,多數包裝都采用 PE 或 PET 軟包裝袋,這些雖然能抗住凍,但顧名思義,太軟了,沒法拿來做杯子。
為什么塑料低溫下會變脆 ? 麻省理工大學工程學院( MIT SoE )寫了篇科普:
所以要想保證又抗凍、支持冷鏈運輸;又比較硬、能拿來當杯子;還要美觀透明、讓消費者能看見里面裝啥東西,這就只能用上科技與狠活了,比如添加增韌劑等改性成分。
這樣造出來的改性塑料雖能頂住低溫,可又會帶來食品安全問題,比如致癌物質雙酚 A ( BPA )。
也就是說,壓根就不能食品用,誰用了你就告它就完了,一罰一個不吱聲。
這個問題也不是無解,解決辦法很簡單,換新材料唄!
比如早已用在化妝品包裝和電子煙上的 PCTG/PETG 塑料,也被叫做水晶塑料。
這東西能在零下 40 ℃到 80 ℃之間保持穩定,主打一個耐高低溫,可塑性強,韌性好,經常玩 3D 打印的估計都知道,簡直就一個純純的天選冰杯圣體,但問題是:
PETG 材料的生產技術早在 1982 年,就被美國伊士曼公司給壟斷了,卡了全世界的 “ 脖子 ” 。
不過,這其中也不是沒機會突圍, 2002 年韓國 SK 公司憑借另一套技術手段也成功量產了 PETG 。
然而不出意外, SK 同樣進行了技術封鎖,從此全世界的 PCTG 市場幾乎都被這兩家瓜分。
全球 PETG 市場份額逐年增加,圖源:ZION 研報
我就翻到了一份名叫《 2024-2029 年中國 PETG 行業深度分析與投資研究咨詢報告 》的報告,里面的數據就表示,國內市場超過 85% 的 PETG ,都得進口伊士曼和 SK 的。
當然我們國家也一直沒放棄鉆研這方面技術,只是起步時間確實晚了些,這些年來也有不少突破。
比如我國遼陽石化 2012 年就實現了 10 萬噸級的 PETG 工業生產技術,是國內首家擁有 PETG 專利的企業;
近年來江蘇伊爾曼等公司,也宣稱掌握了比較成熟的生產路線。
不過,研報里也提到,一些下游工廠會認為國產 PETG 的質量還有提升空間。
當然一些地方企業也成功實現了小批量的高質量 PETG 生產,但規模還是不夠大。
一句話,黎明前夜,還得繼續努力。
不過最后,話又說回來,為啥冰杯這兩年能夠流行,甚至蜜雪冰城,農夫山泉這些飲料巨頭都下場,我覺得也有商業和消費習慣上的因素。
冰杯這個概念最先是在日韓爆火的,根據前瞻研究院發布的數據,日本一年冰杯的銷量就高達 25.7 億杯,比瓶裝水賣得都好。
韓國的冰杯也比冰淇淋賣的好得多,一個連鎖便利店一天的總銷量就達到 100 萬杯,人氣高得離譜,韓國年輕人甚至放出話, “ 凍死都要喝冰美式 ” 。
放到國內,近幾年年輕人對冰品的消費習慣也培養起來了,像咖啡、奶茶、酒水冷飲這些都是用冰大戶;另一方面,國內冷鏈運輸也日趨發達,這就使得冰杯消費的產生恰逢其時。
按《 2023 即時零售冰品冰飲消費趨勢白皮書 》的預測, 2026 年我國冰品冰飲的市場有望突破 630 億,這個規模的概念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天然礦泉水的市場規模也就 690 億。
但未來的冰杯真的會像礦泉水一樣人手一個嘛?我覺得也不一定。因為也不是所有年輕人都買冰杯 DIY 冰飲啦,比如我。
倒不是因為懶,主要是:公司里的制冰機一直有冰。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5-105673-0.html夏天救我命的冰杯 賣這么貴 是有原因的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