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算跟大家聊一個很重要,但是大家又經常忽視掉的數碼 3C 配件,這玩意兒叫做充電頭。
是這么回事兒,去年我們參加上海 MWC 展會的時候,發現只需要通過充電頭就能分辨這是中國的媒體老師還是從外國來的。
比如這張非常直觀的圖,中間那兩個頭重腳輕,有一個甚至大的跟板磚一樣的充電頭,大概率就是日韓媒體老師在用。
而兩邊 “ 花里胡哨 ” 的 Pandaer 和紅魔充電頭,一眼中國媒體老師。
確實,我也發現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國內的各種各樣的充電頭開始多了起來,就連這么小的一個玩意兒也要卷外觀、卷功能、卷價格。
這確實跟大家的出行需求增加有關,需要帶一個更方便好用的充電頭來充電,大家肯定希望這玩意兒越方便攜帶越好。
另一個就是現在大家的數碼產品越來越多了,手機、平板、手表、電腦甚至是電動牙刷,幾個 USB 口分分鐘給你插滿,自然就需要一個功率又大插口又多的充電頭。
以及, iPhone 現在不給充電頭了,得自己買。
這幾樣原因加起來,促成了國內充電頭市場一片繁榮的景象。
比如同事手里這個紅魔氮化鎵充電頭, 120W 大功率加上 4 接口,還有變形金剛聯名外觀,從里到外都堪稱豪華。
但國外卻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充電頭不僅貴的要死,功率也小得可憐。
比如我隨便從亞馬遜一搜,出來的第一個毫無設計的 4 口充電頭,總功率居然只有驚人的 24W 。
你來給我解釋解釋,什么叫 TM 的優質性能?
我不知道這個充電頭是哪里的品牌,但是說一句美國數碼愛好者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應該不過分。
那么問題來了,為啥國外的充電頭又大又丑充電又慢,充電功率就不能做大點,或者把充電頭做小點嗎?是歪果仁不喜歡用好的充電頭嗎?
嗯。是,也不是。
在座的各位可能會想不到,要真想把充電頭這事兒講清楚,還得從兩部分說起,一個是市場策略,另一個是歷史遺留問題。
大家可以簡單想想,你會發現充電功率提上去的,基本都是國產品牌,而國外品牌的手機充電功率,都低的離譜。
大伙如果已經記不清國外還有哪些手機品牌了,我可以簡單幫大伙捋捋。
首先果果大家肯定知道吧?但 iPhone 15 Pro Max 的充電速度實測高也就 25W 左右,甚至只有國產手機的零頭。
另一位臥龍鳳雛三星呢,他家的 Galaxy S24 充電功率也只有 25W ,而 S24+ 和 S24 Ultra 倒還說得過去,有 45W 。
其實說完這兩家巨頭,就可以概括出世界上很多人使用的手機充電功率有多低了。
而且好巧不巧,這二位偏偏是世界上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前二的品牌,倆牌子加一起占了全球 43% 的份額。
這兩個品牌,又正好是海外市場銷量的主力軍。
到時候別的牌子一看,這倆老大哥都不做快充,那我還做個什么勁兒啊?
除了果果和星星,海外還有一些對咱們來說比較小眾的品牌,比如雜牌手機索尼 Xperia 1 V 的充電功率就只有 33W 。
谷歌自家的 Pixel 8 Pro 嘛,也就 30W 。
至于 Nothing Phone(2) ,倒是給了一個 45W 的充電功率,這在外國品牌里已經算快的了。
所以這么一看,外國手機品牌充電功率普遍都很小,確實是真的。
怎么說呢,咱們國內的手機 80W 充電都能被人吐槽成缺點,結果國外 45W 都算很快的了,主打一個人與人的悲歡并不相同。
但也有一個不算反例的反例,自從摩托羅拉被聯想收編之后,他的配置也跟著開始內卷,比如 moto X40 的充電功率直接沖到 125W ,主打一個入鄉隨俗。
但整體看下來,這些外國牌子就跟說好了一樣,充電功率都不算大。
就好像不是大家不做快充,而是快充這個東西壓根就沒出現過,不知道是我們被架空了,還是我們架空了國外。
關于這種情況,網上還有一種說法是國外生活節奏慢,不需要快充,不像我們要一早上起床就得插上充電器把手機充滿啥的。
對于這種說法,我只能說你是不是 《 意林 》 看多了。
這就跟為啥外國地鐵人們都在看書一樣,不是因為人家愛看書,是因為地鐵沒信號不能玩手機。
等快充有一天在外國傳開了,你看他們用不用就完事兒了。
至于另一個原因嘛,就是歷史遺留問題了,這事兒甚至得從愛迪生剛發明直流電那個年代講起。
讓我們回到一百多年前,愛迪生發明直流電之后,世界上第一座中央發電廠在紐約閃亮登場,里面裝了 3 臺 110V 直流發電機。
隨之而來的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利堅上上下下都鋪上了電線,電燈等照明設備走進了千家萬戶。
但在這之后,美國人突然發現,想要通過提高電壓來提高電力傳輸的效率,比如把當時的 110V 提到 220V,卻有點困難了。
因為政府這時已經把 110V 線路鋪了個七七八八,老百姓們買的家用電器,也都是 110V 來的,現在想改成 220V ,你這讓大家很難辦啊。
所以一來二去,美國就把這 110V 電壓給流傳下來了。
結果萬萬沒想到,一百多年前定下來的規矩,居然會影響到智能手機時代的充電速度。
這里呢,就不得不有請我們的受害者一加登場了。
當年一加 10 Pro 發布的時候搭載了 80W SUPERVOOC 閃充,而作為為數不多能在美國發售的國產手機,國外數碼愛好者也很期待。
結果美國那邊拿到手機充上電,發現事情不對勁兒了。
不是,哥們兒,你這手機充電功率怎么只有 65W 啊。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一加的 80W SUPERVOOC 閃充不支持 110V 或者 120V 交流電。
唉,我堂堂 “ 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 ” 的綠廠,啥時候受過這委屈。
當然,也不一定所有充電器都是這樣。
我們專門問了一下閃極的人,他們說一般充電頭只要是寬幅電壓,比如上面標著 100V-240V 之類的,那么在其他國家也是可以跑滿的。
不過在充電頭網專門做的 110V 環境下的測試中,有些充電器的功率也會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低電壓還會讓充電頭設計起來更麻煩,也可能間接地導致了充電頭變丑。
比如我手頭這個閃極 100W 充電頭米家藍牙版 ,因為藍牙芯片的電壓適應比較復雜,所以這顆充電頭的適用功率就調整到了 180V-240V 。
結果就會導致我拿它到美國或者日本用的時候,只能輸出 50W 的功率。
而它的非藍牙標準版,適應電壓就是寬幅的 100V-240V ,就沒有這個 “ 功率砍半 ” 的問題。
如果又想帶藍牙又想做全球電壓的話,就要修改很多電路,但這樣的話,到時候電壓不是問題,體積又跟著上去了。
另一方面,一些國家由于插座標準等原因,也影響到了插頭的顏值,讓體積 “ 居高不下 ” 。
說的就是英國和一系列英聯邦等國家,我從來沒見過那么老大的充電頭。
我之前有一次去新加坡,也是提前買好了轉接頭,然后就出現了 “ 頭上加頭 ” 的疊羅漢畫面。
這個主要也是用電規范不同,英國這種設計有點奇葩的插頭也叫做 Type-G 或者 BS 1363 插頭,這種三插頭中,上面的叫做地線,下面那倆叫做零線和火線。
英國這種插頭,地線要比零線和火線長一截,也就是說,在火線和零線接入之前,地線就已經接好了。
這樣就算電器漏電了,電流也會先走地線,不會讓人過電。
英國插頭的四周面積也更大,手更不容易碰到插銷,確實是相對更加安全。
那么代價嘛,就是這種又大又丑又笨重的充電頭了。
所以這么一圈下來,本來國外的廠商就沒有做快充的打算,也不知道是不是約好了,你不做那我也不做了,主打一個擺爛。
再加上一些國家的電壓和插頭規格也不一樣,所以要想達成世界充電頭大統一,人人都能用上小巧漂亮充電快的充電頭,實現充電自由,目前看來基本不可能做到。
無論如何,還是希望咱們的國產品牌能積極出海,讓更多人用上好看又好用的充電頭吧。
反正,下次出差,我已經打算帶上辦公室酷炫的充電頭給老外們開開眼了。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2-89465-0.html看完國外媒體慢悠悠的巨型充電頭:我替他們窒息了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