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開幕式上,螞蟻集團CEO韓歆毅、小米集團手機部副總裁張雷、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圍繞《破局與重構:大模型落地產業進行時》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探討了AI超級入口、商業模式創新及中國企業未來機遇等核心議題。
針對“AI是否會取代傳統軟件”的爭議,三位嘉賓觀點各異。韓歆毅援引a16z合伙人觀點,認為AI正在“吞噬”軟件——大模型擅長解決確定性問題,且已出現軟件自主生成Agent的趨勢。張雷則強調,低代碼、無代碼軟件可能被替代,但復雜流程類軟件(如管理軟件)因Transformer架構的1%幻覺問題,短期內難以被AI完全取代。朱嘯虎補充,AI與軟件將長期共生,類比移動互聯網時代,臟活累活(如配送、本地服務)反而是Agent企業的機會。
在AI硬件入口的爭奪中,張雷提出顛覆性觀點:AI眼鏡可能重塑交互邏輯。他以小米AI眼鏡為例,用戶通過眼鏡喚醒語音助手的頻率是手機端的6-7倍,主動決策能力(如抓拍、基于圖片的問答)使其成為潛在超級入口。不過他坦言,當前AI眼鏡仍是手機的延伸,顯示與交互技術仍需突破。
醫療場景成為AI落地的焦點領域。韓歆毅透露,螞蟻集團聚焦的醫療AI不擔心商業化,但需攻克三大技術難關:高質量數據(單條數據成本超百美元)、抑制幻覺(不降低模型能力)、醫學倫理(成立顧問委員會)。他強調,醫療AI的終極目標是成為醫生的“全科助手”,而非替代人類,人機結合是唯一出路。
商業化路徑方面,朱嘯虎認為“成熟技術”更易落地。他舉例,去年會議紀要工具(如Plaud硬件)和今年語音Agent(客服、銷售場景)已實現大規模商用。對于創業者,他建議避開協同類軟件(市場將縮小),轉而關注用戶留存率——這是PC互聯網到AI時代通用的增長指標。張雷則看好翻譯、助手、學習服務等場景,認為復雜交互可能催生超級App。
談及中國企業的機遇,張雷指出,供應鏈成本與效率優勢、AI生態落地能力是核心競爭力。朱嘯虎回顧投資案例稱,中國創業者更擅長To C領域,明年AI應用將爆發式增長。他預言,下一個字節跳動、快手或小紅書可能已誕生。韓歆毅則提醒,年輕創業者需積累資源與經驗,專業服務業(如醫療、法律)是潛力方向。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2-181855-0.html?圓桌對話聚焦AI:朱嘯虎等大佬論道,Agent成趨勢,中國創業者迎AI應用爆發契機?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