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際電信聯盟和聯合國訓練研究所共同發布的《全球電子垃圾監測》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范圍內共產生6200萬噸電子垃圾,其中僅有不到1/4被回收利用。報告預測,按目前發展趨勢,到2030年電子垃圾產生量將比2022年增長33%,達到8200萬噸;但是,2030年全球電子垃圾回收率將降至20%。報告強調,如果各國能在2030年將電子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60%,這將在降低人類健康風險等方面產生超過38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增長速度快
據報告數據顯示,2022年,各大洲電子垃圾產生量和回收情況如下:美洲電子垃圾產生量約1400萬噸,其中有記錄的回收量為430萬噸,折算回收率約30%;亞洲電子垃圾產生量約3000萬噸,其中有記錄的回收電子垃圾量約360萬噸,折算回收率約12%;歐洲電子垃圾產生量為130萬噸,回收率達42.8%;大洋洲電子垃圾產生量約70.7萬噸,其中有記錄的電子垃圾回收量為29.2萬噸,回收率為41.4%;非洲電子垃圾產生量約350萬噸,但有記錄的只有2.5萬噸被正規回收,回收率約為0.7%……
“電子垃圾已經成為全球增長最快、回收率較低的家庭來源固體垃圾。電子垃圾產生量增長速度遠高于回收量增長速度。”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副研究員董慶銀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含有害物質的電子垃圾未被妥善處理,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造成巨大威脅。
報告數據還顯示,2022年共有510萬噸電子垃圾跨境轉移。其中,估計有330萬噸是通過不受控制的途徑從高收入國家運往中低收入國家越境轉移,占全球電子垃圾跨境流動總量的65%。
“面對激增的電子垃圾,世界多國紛紛采取措施,希望對電子垃圾進行有效管理。”董慶銀介紹,在全球范圍內,有81個國家目前有電子垃圾政策、立法或法規。此外,《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以下簡稱“《巴塞爾公約》”)自2002年起持續關注電子垃圾向發展中國家非法越境轉移導致的環境和健康損害問題,確定了包括電子垃圾、廢鉛酸電池等8類重點垃圾,并開展了無害化管理、預防非法越境轉移、伙伴關系及技術導則等研究工作。為進一步提高《巴塞爾公約》實施的法律清晰度,自2013年啟動電子垃圾相關附件修訂,成立專家工作組開展工作,并于2022年的《巴塞爾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上最終通過電子垃圾相關條目附件修正案,決定將電子垃圾全部納入預先知情同意程序并自2025年1月1日生效。
“中國高度重視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工作。”董慶銀說, 2007年,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布《電子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管理辦法》,防治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環境污染;2009年,國務院發布《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目前,納入該《條例》管理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包括廢電視機、廢冰箱、廢空調等14類。隨后,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財政部等部委先后制定了處理目錄、設施發展規劃、資格許可、信息管理、基金征收使用、補貼審核等系列配套政策。2023年底,財政部發布《關于停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有關事項的公告》,自2024年1月1日起新處理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不再執行基金補貼政策,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廢電器處理活動。中國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法規體系、全鏈條管理和企業環境監管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已有109家規范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企業,處置能力約1.7億臺/年。
政策差異大
“自2010年到2022年,全球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數量幾乎翻番。”董慶銀分析,全球電子垃圾產生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電子產品市場消費需求增大,對應的也將產生更多的電子垃圾。據統計,2022年,包括攝像機、玩具、電子煙等由于消費量不斷增長而產生的新型電子垃圾約2000萬噸,幾乎占世界電子垃圾總量的1/3;二是隨著科技進步,各種新技術與新業態不斷涌現,電子產品和制造設備更新換代速度快,導致電子垃圾產生量增加;三是電子產業自身品類不斷豐富,個人擁有更多不同種類的電子產品,不同品類的電子產品需求量和使用壽命都不同,這也導致電子垃圾不斷增多。
“與其他類型的固體垃圾相比,電子垃圾的產品構成復雜、各種組件多樣,需要一定水平的資源化技術利用回收稀貴金屬,技術流程相對復雜,也面臨更嚴格的污染控制要求。”董慶銀說,全球電子垃圾回收率下降還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隨著科技不斷進步,電子垃圾并沒有第一時間進入報廢渠道,而是被用于再使用;二是存在非正規回收渠道,導致電子垃圾沒有被納入統計之中。
“由于全球不同區域不同國家的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全球不同區域電子垃圾的產生量、回收量、管控政策差異也逐漸顯現。”董慶銀說,令人擔憂的是,根據2023年6月的數據,實施電子垃圾政策、立法或監管國家的增長率正在放緩。
歐洲特別是歐盟國家電子垃圾立法和管理方面成效顯著。董慶銀介紹,27個歐盟成員國的立法、政策和體系都是基于歐盟《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和《關于限制在電子電氣設備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令》管理,包括冰島和瑞士在內的非成員國已經實施了與《報廢電子電氣設備指令》相一致的法律,非歐盟國家正在慢慢地將其電子垃圾管理方法與歐盟的指令要求相結合。
在非洲,董慶銀說,目前,電子垃圾管理一方面缺乏政府立法監管,另一方面正規回收途徑回收率低,且存在不受控電子垃圾的越境轉移數量較大。
就亞洲而言,董慶銀認為,亞洲各國的經濟水平差異較大,既有大量發展中國家,也有高度工業化的發達國家,這種差異導致了電子垃圾產生量和各國針對電子垃圾立法管理的不同。
在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針對電子垃圾的管理存在較大差異。“美國和加拿大,電子垃圾管理沒有聯邦立法,主要依靠州/省一級監管體系,而州/省垃圾管理系統的設計以及各參與者的角色和責任也有所不同;在南美洲國家,電子垃圾主要受國家一級管理,這些法律在適用的金融模式和目標產品類別的范圍等方面也有所不同。”董慶銀說。
努力變廢為寶
根據報告數據,全球2022年產生的電子垃圾中含有3100萬噸金屬、1700萬噸塑料和1400萬噸其他材料(礦物、玻璃、復合材料等),經濟價值預估910億美元。
“未來,要降低電子垃圾對全球帶來的環境隱患,就要努力將電子垃圾變廢為寶。”董慶銀說,回收電子垃圾具有巨大的產業價值和發展潛力,不僅有助于全球可持續發展,還將有效帶動就業。
回收處理電子垃圾,建立更健全的法律監管機制至關重要。“一方面,世界各國要促進《巴塞爾公約》締約方盡快通過電子垃圾附件修正案,保障全球范圍內電子垃圾越境轉移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各國要提高國內的電子垃圾回收法律體系建設,促進電子垃圾最大限度進入正規利用渠道。”董慶銀說。
完善的電子垃圾管理基礎設施便于公眾投遞電子垃圾。數據顯示,2022年,在擁有發達電子垃圾管理基礎設施的國家,在正規系統之外收集了1600萬噸的電子垃圾,有效減少了非正規處置活動的發生。董慶銀建議,世界各國需建設便捷的回收渠道,方便公眾投遞,同時可以規定電子產品生產商、社區和個人在電子垃圾收集活動中的責任,鼓勵相關企業通過互聯網等渠道便利上門回收。
推動建設符合環保要求的設施,可以有效避免電子垃圾被當作其他垃圾處理。董慶銀介紹,據估計,2022年全球有1400萬噸電子垃圾與其他垃圾混入生活垃圾箱中,并可能被焚燒或傾倒在垃圾填埋場,導致金屬等有價值材料無法回收。“因此,需要支持相關企業加大投入,建設符合環保要求的回收渠道和處理設施,從源頭提高回收率。”董慶銀說。(記者 賈平凡)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6-81023-0.html全球電子垃圾激增亟需關注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開展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