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2023年稱作AIGC元年,那今年就是創業賽道和產業賽道雙向奔赴的過程,AI即將迎來產業場景突破新元年。”盛景網聯聯合創始人兼CEO劉燕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2023年,可謂是“百模大戰”的一年。自OpenAI公司推出ChatGPT后,國產大模型奮起直追,百度率先發布文心一言,阿里隨即官宣通義千問,商湯科技帶來“商量SenseChat”,360也開啟“360智腦”企業內測。
隨著AIGC崛起,各行各業都在探索大模型賦能的新可能。劉燕直言,“當前中國科技和產業的場景還沒有完全融合,而產業必須擁抱科技,才能在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時代大背景下,抓住科技紅利去迎合時代的發展。”
盛景網聯致力于構建中國領先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鏈接了數以萬計創新創業者和投資機構,管理130億人民幣股權投資母基金和直投基金,投資組合已涌現超過232家上市公司。
如何更好地推動科技和產業的融合?盛景網聯特別提出CIC(Corporate InCubator)產業孵化的理念和方法論,本質是通過“大手拉小手”的方式實現共享式創新,既幫助大企業、產業集團或獨角獸企業實現價值提升和二次曲線創新,也幫助很多科技企業完成從IP到IPO的跨越。
“雞蛋不從里面打破,就會被從外面打破,歷史的潮流是不可逆的。大公司雖然有很多資源,但因為受到一些機制的約束,創新往往不成功;小公司由于缺少資源,成功率也是極低。所以科技企業不應該再是單打獨斗,而應該抱團取暖。”劉燕說。
盛景網聯聯合創始人兼CEO劉燕 受訪者供圖
“今天的創業者們生而全球化”
時代周報:盛景總結了五種CIC產業孵化模式,能不能對于這五種孵化模式分別舉例?
劉燕:第一種非常典型的代表就是以美國舉世聞名的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以下簡稱 YC)為代表的“賦能參股型孵化”模式。YC是全球孵化標桿,愿景是要孵化1萬家初創企業,目前已經孵化3500家,孵化企業總市值超過6000億美金。
第二種,以海康威視為代表的“上市公司控股孵化子公司”模式。目前海康威視市值超3200億,是安防領域的龍頭。把它的隱性資產開放給孵化控股的創業公司,相當于這些公司共享海康的隱性資產,比如市場、技術、訂單、品牌影響力等,未來的增長和發展有著無限的想象空間。
第三種,以三一集團為代表的“平行公司”模式。三一重工孵化了易工品,是其重要客戶。易工品不僅可以服務于三一重工,還可以服務它的上下游,甚至可以去服務于它的競爭對手。既依托三一重工的資源,又可以獨立發展。
第四種是以小米生態鏈為代表的“CIC+CVC”模式。通過CIC產業孵化,CVC基金進一步放大。
最后一種是以五星控股、新希望草根知本為代表的“實控人單獨設立專門的孵化平臺”模式。
時代周報:從投資角度來看,哪些行業適合采用CIC模式?
劉燕:CIC的核心要素是“大手拉小手”,產業龍頭、科學家(技術團隊)、創業團隊、賦能機構四方聯創。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具有很強的普適性,也很符合當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求。想更好的完成科技戰略轉型用CIC產業孵化的方式,有機會更好的實現科技戰略的突破。
時代周報:盛景一直在對標YC,具體來看,盛景從YC借鑒了哪些經驗呢?
劉燕:如果說創新企業是一棵樹,YC相當于締造了一片森林。首先,YC的導師都是經驗豐富的管理人,盛景同樣如此;其次,YC有強大的創新和創業課程體系,能夠幫助科技創業者進行商業對齊;第三,YC有強大的人脈資源和創業者的網絡,而盛景在此基礎上,不僅有直投基金,還有母基金,投資規模超130億元,可以更好的支持項目商業的落地;最后,YC能夠幫助項目做持續融資,經常做Demoday活動,而盛景去年大概每月都有會Demoday,用這種方式幫助創業者獲得資金支持。
時代周報:你曾經表示,CIC不僅是一種新范式,也是極簡戰略的推行,能否介紹一下“極簡戰略”?
劉燕:對于一個創業公司而言,它的人力、物力、財力非常有限,所以更應該清晰地界定戰略邊界。
盛景總結了4個主要核心問題,即:核心客戶是誰? 核心客戶的核心需求是什么? 用什么核心產品滿足核心客戶的核心需求? 核心產品的核心銷售系統是什么?只有回答清楚這4個問題,才有機會將技術變成商業與市場進行對齊。
時代周報:目前,AIGC創業挑戰者訓練營活動已經成功舉辦了多期,期間中國AIGC創業者們的表現如何?
劉燕:目前已經舉辦五期,覆蓋800多個項目。過去談到創新或創業,都會提到出海,而今天的創業者們生而全球化,且更加成熟。與美國相比,中國的創業者會更多偏向于 B端。反過來說,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科技賽道,中國的創業者距離全球頭部科技領域的賽道如此之近,這也是追趕的一個好機會。
中國可能在通用大模型層面與OpenAI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但在垂類應用方面有優勢。
第一,中國有著最豐富的產業場景。AIGC除了算法,更為重要的就是數據,數據質量代表了AIGC的高度。中國有大量的產業應用場景,換句話說,就是有大量與之相關的垂類數據。這一點是得天獨厚的,甚至美國都未必有這么豐富的場景、這么充沛的數據源。這是大量中國創業者的新機會。
第二,垂類創業的機會涉及兩方面要素。一方面就是AIGC創業者,另一方面就是產業“老炮”。因為大量行業數據并不在互聯網上,而是在每個產業的垂類領域,在一家家垂類企業里。也就是說,AIGC要想在垂類領域取得更快速的成長與發展,需要產業老炮和AI創業者的攜手共進。
如果科技創新企業和傳統產業能攜手共進,不僅可以幫助傳統產業實現價值提升和發展壯大,而且對推動科技與經濟融合極為重要。
“科技終將賦能于產業”
時代周報:你如何看待“很多人認為Sora的出現加速了AIGC奇點時刻的到來”,真正的奇點時刻已經到來了嗎?
劉燕:這好像是Sora出來之后,大家一直在爭論的話題。有人說Sora代表未來,也有人說Sora不過就是個工具。我覺得都有道理,因為從目前Open AI所呈現的信息來看,沒有特別實質性的東西曝光,還是比較神秘的,所以大家都在猜測。毫無疑問的是,如果說把去年當成AIGC的元年,那今年肯定是一個大的發展,至于是不是奇點,我們對“奇點”的理解,是指社會經濟生活當中深度融合、廣泛應用,從這個角度來講,AI距離還有一步之遙,也許稱之為“奇點的前夜”會更準確一點。
時代周報:想要穿越AIGC奇點,行業還需要作哪些準備和技術優化?
劉燕:如果想要真正穿越這樣一個時刻,可能還有幾方面需要突破:第一方面毫無疑問的就是技術,“算法、算力和數據”這三大要素依然需要突破。第二方面要突破的是商業部分,目前很多技術更多是在“秀肌肉”,娛樂性偏高,需要真正的更多應用場景的突破,包括推動新質生產。第三方面,一個新技術產生時,可能會帶來生產秩序的變化,所以在法律法規上都要逐步迭代和改善。
時代周報:對于小規模的科技企業來說,要如何縮短與頭部科創企業之間的差距?
劉燕:頭部企業在研發上會投入較多的資金,產出會有一定周期,構成高速公路的基礎部分。而小規模科創企業的優勢往往來自于其核心能力或核心技術所帶來的一些顛覆性創新。在如今的AI海嘯時代,往往一些小公司有好的機制更能夠產生這種創新,很多大公司體量臃腫,反而不如小公司。尤其伴隨AIGC基礎設施參與度的不斷更迭,可能會出現十幾人的小公司,甚至有預言說未來會出現一個人的獨角獸。在這種時代下,用更加精煉的團隊、更加極簡的方式,能夠實現小而快速的增長。
時代周報:你如何看待“每一個產業都是科技化的”這句話?
劉燕:首先我特別認可這句話。去年我去日本,跟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交流的時候,我特別好奇地問他,您談到這么多產業,為什么沒有談到科技產業?教授非常驚訝地看著我說為什么要談科技產業?每一個產業都是科技化的。
換句話說,今天我們為什么在講科技產業,說明今天科技和產業還是兩張皮。在未來發展中,很多科技終將賦能于產業,才能拿到產業的場景和訂單。當下企業的生產力必須要轉型,必須要轉為以科技為核心的降本增效,要實現五倍十倍甚至數百倍的改變。只有這樣,才能稱之為高質量發展。
時代周報:從機構角度看新質生產力,主要看重哪些方向?
劉燕:我認為智能、低碳、健康等是未來布局的方向。產業方向上,AI、新能源、生物等領域都將會成為主要的賽道。在商業方面,未來會是技術和技術、技術與產業、產業與產業之間的進一步融合,這種融合對于中國的經濟將會是前沿的科技態。如果能建立這種信心,對于所有人來說,有望是一個黃金時代的開始。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6-77876-0.html專訪盛景網聯CEO劉燕:AI將迎來產業場景突破新元年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