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Unsplash
關店風波后,大潤發再度傳出要被出售。
3月15日,有媒體報道,中糧集團要斥資百億收購大潤發,其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中糧副總裁李江已經加入大潤發的釘釘。報道中進一步提及,大潤發目前正在裁員。
對此,大潤發方面回應時代財經稱:假的,大潤發將保留通過法律途徑追究造謠者責任的權利。
不過,一位大潤發在職員工向時代財經透露,在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釘釘系統中,全國總部板塊確實有叫李江的聯系人,不過時代財經在中糧集團的官網披露的管理團隊中,未發現名叫李江的高管。公告報道中,也未有與中糧集團相關的李江其人。
此外,時代財經從數個大潤發員工處了解到,目前內部確實存在裁員動作。
中糧需要一個“大潤發”
“阿里巴巴出售大潤發的可能性很大,只是缺乏合適買家。”
資深零售專家王國平對時代財經表示,阿里此前收購大潤發是因其在國內是標桿性超市,阿里包括支付體系在內等各方面資源都需要線下實體來承接轉化,且此前商超渠道較為強勢。
而當下阿里巴巴似乎意圖抽身傳統零售業務。今年2月7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蔡崇信提及,傳統實體零售業務不是阿里的核心業務,“對這類業務進行退出也是合理的做法,但這需要時間,根據市場情況慢慢來實現。”
此外,目前超市企業處于較低的估值區間,截至3月15日收盤,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06808.HK)總市值約124億港元,較2020年內盤中高點跌去超700億港元。
盡管大潤發方面辟謠賣身消息,但中糧集團確實需要一家線下超市來彌補渠道上的“缺失”。
中糧集團成立于1949年,為中央直屬大型國有企業,以農糧為核心主業,聚焦糧、油、糖、棉、肉、乳等品類,其也是大豆、小麥、玉米、食糖等農產品進出口的主渠道。
王國平指出,理論上而言,中糧集團收購大潤發是有可行性的,“中糧在制造端、農產品上游端比較強勢,但是一直缺乏終端渠道,雖然它資產、品牌很多,但除了蒙牛、福臨門等盈利能力較強,其他品牌的議價能力不足,在跟超市的談判中處于弱勢,收購一個渠道,可以給自己的產品提供更好的展示面。”
他表示,中糧集團可以借助超市整合上下游整個鏈條,把現在最薄弱的渠道環節補上,但是否會收購無法確定。
母公司員工逐年減少
今年以來,高鑫零售屢傳賣身,而其關店動作也使此類傳言甚囂塵上。
2月19日,瑞銀的一份研報稱,阿里可能出售其在高鑫零售的股份,或將加速高鑫零售業務調整,包括關閉虧損店鋪等。彼時,高鑫零售方面對時代財經回應,公司一切都在正常的運轉當中,大潤發閉店屬于正常的經營調整,“部分改造為2.0門店和M會員商店,部分出于物業到期等原因。”
不過,時代財經從數位員工處了解到,大潤發目前確實存在人員調整的動作。
陳琪于2020年入職大潤發,她告訴時代財經,大潤發無論是總部還是地方門店都有人員變動的現象,“我所在的門店在華中區屬于業績較好的,所以裁員從2月底開始,有些門店1月就開始了。其實去年10月就有裁員消息傳出,那時候約談了一些人,沒有裁員動作,但一些員工被調崗。”
王文則是于2021年以管培生身份入職大潤發,一直在生鮮部門工作,但去年下半年他被調職到其他部門。今年2月,他所在的部門開始裁員,“我們進來的時間短,賠償N+1,工作年限長的還要再談。”
而針對員工爆料的裁員情況,大潤發方面回應沒有收到相關信息。
據高鑫零售歷年財報披露,截至2021年3月31日、2022年3月31日及2023年3月31日,該集團擁有員工123449名、122010名和107785名,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陳琪、王文為化名)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6-76218-0.html100億賣身中糧集團?大潤發辟謠:假的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