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剛過,寧德思客琦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實驗室呈現一派繁忙的開工生產景象。 圖為工作人員在安裝調試機器人自動化設備。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新型工業化是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積極研究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新型工業化建設的新路徑、新動能、新價值、新產業和新安全,準確把握建設著力點,加快提升創新能力,深入推進信息融合,全面實施綠色發展,有效維護產業安全,有力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構筑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
新型工業化的新路徑
隨著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需要準確把握新型工業化建設的時代背景、國際態勢和一般規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匯聚強大推進力量,加快制造強國建設,努力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支撐。
新型工業化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前提。我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既不能重走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發展的彎路,也不能走我國傳統工業化發展的老路。要遵循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普遍規律,立足我國國情,根據新型工業化效率源泉、生產要素、組織形態、約束條件等新特征,堅持走中國特色、中國場景和中國語境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更好地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基礎。
面對科技革命風起云涌,產業變革趨勢如火如荼,既要科學分析新型工業化建設面臨的國際態勢,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體制優勢,沉著應對和改變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又要善于抓住新型工業化建設的難得機遇,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創造新需求開辟新賽道催生新產業。要把高質量發展貫穿新型工業化建設全過程,促進制造強國同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深度融合,鞏固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提高我國全球產業分工地位和競爭力。
推進新型工業化既要遵循世界工業化強國建設一般規律,發揮工業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作用,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關鍵作用,提升科技創新支撐工業高質量發展比重。又要立足我國實際,主動用好國內國際市場兩種資源,全面把握工業化與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并聯交匯,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互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良性互動的新發展格局,大力推進工業綠色化發展,促進各地區優勢互補,各類企業競相發展,不斷增強新型工業化建設活力,推動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以工業高質量發展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型工業化的新動能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我國作為科技創新投入大國和技術產出大國,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新型工業建設關鍵變量,需要不斷增強新型工業自主可控能力、創新引領能力、供應鏈管控能力和國際合作能力,搶占技術制高點和發展新賽道,為推動經濟增長、保障物質產品供給、帶動產業升級提供重要保障。
一是不斷增強新型工業化自主可控能力。要主動把握跨學科、跨領域的集成創新,催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越來越多的趨勢,圍繞核心基礎技術、關鍵前沿技術和超前未來技術等,完善產業自主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和工程應用工作,堅持走自主原創引領的新道路。加快推進基礎技術、基礎材料和基礎工藝自主化進程,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互動融合,提高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通信和無人駕駛等未來產業領域的新技術供給。推動適應產業鏈上下游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產品服務,提高商業銀行對中小微企業的貸款比重,培育產業鏈領軍企業、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發展。
二是不斷增強新型工業化創新引領能力。加大新型工業化的共性技術投入,推動創新資源向各類企業和創新主體投入,加大基礎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發重點投入,鍛造技術長板,培育非對稱競爭優勢,為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做好技術儲備。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加快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學科裝置、產業驗證平臺,引進各類創新主體參與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改變主導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邁向全球高端價值鏈。
三是不斷增強新型工業化供應鏈管控能力。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找準產業鏈供應鏈的薄弱環節和“卡脖子”技術,制定差異化、精準化的行業政策,加大技術供給力度,補齊產業發展短板,暢通產業鏈供應鏈。加大高端裝備、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和新能源等技術布局,前瞻布局和超前發展一批未來產業,探索新型商業模式。打造中國制造名片,培育一批中國品牌,重點培育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智能穿戴等信息產品,提升服裝箱包、食品飲料和玩具文具等消費品質量,提高汽車、新能源汽車和家居家裝等耐用品市場占有率。
四是不斷增強新型工業化國際合作能力。要瞄準世界前沿產業,提前布局未來技術,加快推進我國由“世界工廠”向“世界創新中心”轉變,營造世界技術孵化環境,形成世界級技術交易市場,創造優越的技術創新環境,吸引全球領先技術在我國生根發芽和茁壯成長。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規范技術交易行為,探索區塊鏈等技術交易新手段,支持重點企業知識產權儲備,推動知識產權的價值實現,提供現代產業體系的技術支撐。積極參與國際技術標準制定,擴大中國標準的國際影響力和行業話語權。
新型工業化的新價值
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科技和新能源變革等新型工業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工業化與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一體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綠色低碳等交叉融合,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向各產業、各領域傳播、滲透,需要加快傳統工業數字化轉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化制造新模式的步伐,推動生產方式、發展模式和企業形態發生根本性改變,改變經濟社會運行和工業化模式。
一是加快傳統工業數字化轉型步伐。要大力推進傳統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鞏固優勢傳統產業的領先地位,增強新能源汽車、光伏、移動通信和電力裝備等全產業鏈優勢,提升產業全球產業分工地位。著力提高工業裝備智能化水平,豐富完善應用場景,強化工業生產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和自適應能力建設,強化重大技術裝備的關鍵支撐作用。積極利用好稅收杠桿,擴大高污染、高耗能產品征收范圍和征收力度,進一步加快企業綠色轉型,推動產業園區轉型升級。
二是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要以智能制造為重點,不斷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先進計算、數據存儲和通信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深化工業互聯網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增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促進平臺企業發揮主導作用,提升影響力和控制力。圍繞生產要素、生產方式、生產組織、業務流程、空間布局、商業模式和價值形態等變化,國家級創新中心、中試和應用驗證平臺等,促進跨邊界的開放型生產組織建設,構建開放、協同、高效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設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三是加快數字化制造新模式步伐。要積極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支持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與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科技研發和科技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之間的深度融合,探索跨行業共享要素資源和提高盈利能力的新模式。利用信息化推動服務型制造創新,推動信息技術廣泛滲透于產品設計、客戶定制、集成制造、市場營銷、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測試認證和金融服務等環節,提升制造企業服務的價值創造能力。
新型工業化的新形象
綠色發展和低碳高效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典型特征,新型工業化建設需要全面推進綠色低碳制造、綠色文明消費和綠色指標考核等,推動產業競爭的經濟快速增長,樹立綠色發展的大國形象。
一是全面推進綠色低碳制造。要加快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將綠色設計、綠色技術、綠色工藝、綠色生產和綠色管理等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打造以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為品牌的綠色制造體系。提升清潔能源供給能力建設,積極實施大型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建設,提升清潔能源的供給能力,通過稅收、獎勵和補貼等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主動使用清潔能源。運用低碳技術減少化石能源比重,集中優勢資源突破制約能源能效和排放的技術難題,提升我國制造業節能減排技術能力。發展資源回收產業和再制造產業,推動資源節約和集約利用,在企業、園區和地區內循環利用,不斷提升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
二是全面推進綠色文明消費。廣泛開展環保、節能、節水和低碳、低排等主題宣傳教育,大力弘揚勤儉節約,引導人們轉變生活和工作方式,自覺改變生活和消費習慣。踐行綠色消費,主動適應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生活工作模式,通過稅收、價格和碳指標等抑制少數人群非正常消費方式。提高低碳工業產品消費比重,市場化手段提高補貼效率,資金支持由生產者轉向消費者,減免個人新能源汽車、綠色電器和公共交通等消費稅費。完善充電樁、清潔能源和智能微電網等綠色低碳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三是全面推進綠色指標考核。要按照碳達峰碳中和的總體目標要求,分解考核指標,分行業、分產業和分地區制定差異化考核系數。通過大數據手段測算能耗、碳排放的合理需求,制定區分情況制定階梯化階段化的能源供給指標,科學考核節能降耗、減排減碳的情況,推進綠色低碳生產。
新型工業化的新安全
全球產業鏈重組、供應鏈重塑、價值鏈重構不斷深化和保護主義抬頭等不利因素,是新型工業化面臨的新環境新考驗,需要著力提升國際合作質量、優化產業區域布局、參與全球產業化分工和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內外循環的分工體系,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有效維護產業安全。
一是著力提升國際合作質量。要努力推動國際市場渠道建設,提升“引進來”吸引力和“走出去”競爭力,持續鞏固我國工業產品出口優勢,有力保障企業的海外訂單交付,健全物資快速便捷的通關機制,探索多樣化的出口金融產品服務,全方位支持企業走向國際市場。以我國巨大市場優勢吸引外企投資和引入先進技術,推動我國新型工業化的國際進程。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和產業標準制定,正向建立中國專利技術與標準制定相互支撐的循環體系,推動自主化的工業出口。堅持開放包容的技術創新導向,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開展全球聯合研發,拓寬技術合作邊界。
二是著力優化產業區域布局。要建立跨區域產業合作機制,強化區域產業協同與分工合作,優化區域產業布局,突出區域功能化特色化建設。優化區域間資源配置,促進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高端要素合理流動,實現中心城市技術、人才和消費市場優勢與非中心城市資源能源優勢協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挖掘和擴大新型工業化需求,促進城鄉工業結構協同和工業水平同步。引導金融系統為新型工業化建設讓利,優化銀行資金支持結構,推動信貸資金傾斜實體經濟,降低新型工業化企業融資成本。
三是著力參與全球產業分工。發揮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集成創新和產業應用優勢,加強與發達國家高端產業和新興產業合作,深入開展戰略性技術研發合作。維護國際產業分工秩序,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建設,爭取更加合理的國際分工地位,邁向產業鏈價值中高端。建立與發展中國家共贏合作關系,發揮各自資源優勢,互為補充產業體系。
四是著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要提高新型工業化人才水平,加快各類院校教育課程改革,培育創新精神強、專業技術精和實踐能力優的高素質人才,夯實人才供給基礎。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加強高等職業教育、高級技能人才培養,建立終身教育培訓機制,提高技能人才動手操作能力,不斷提升存量人力資本水平。市場資源配置創新要素,強化人才的市場價值,吸引國際人才,留住優秀人才,保障新型工業化建設。培育戰略科學家和愛國企業家,以國家科技計劃、專項戰略計劃等重大任務為牽引,發現和培養高層次復合型人才。
(錢勇 作者單位:中國商飛北京民用飛機技術研究中心,僅代表個人觀點)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6-75194-0.html找準著力點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共探算力發展新機遇
下一篇: Sora“升維”AI視頻引發算力需求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