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商與科技巨頭之間,一場無聲的戰爭悄然拉開序幕。亞馬遜,這位零售界的領航者,近期做出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舉動,與長期以來的合作伙伴谷歌,似乎走到了分岔路口。
7月下旬,亞馬遜突然宣布全面退出谷歌購物廣告的競價系統,其在美國、英國和德國的曝光份額迅速歸零。緊接著,亞馬遜又對其網站代碼進行了更新,從技術層面阻止了谷歌AI購物助手抓取其產品頁面。這一系列動作,沒有公告,沒有解釋,亞馬遜用最直接的方式,與谷歌劃清了界限。
過去十年間,谷歌與亞馬遜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谷歌作為流量入口,引導用戶搜索商品,而亞馬遜則負責完成交易閉環。然而,隨著利益結構的變化,這種默契似乎不再牢不可破。亞馬遜想要在與谷歌的交匯處,悄悄邁出一步,掌握用戶購物的最初提問權。
生成式AI的興起,正在改變用戶的行為習慣。人們不再通過關鍵詞篩選信息,而是習慣用自然語言提問,AI會理解問題,整理內容,推薦選項,甚至幫助完成下單。這種變化使得用戶購物路徑變得更短、更直接,但同時也意味著路徑權力的轉移。誰能接住用戶的第一問,誰就可能掌握后續的每一個點擊。
對于亞馬遜而言,商品信息、評價內容、庫存與價格是其最核心的資源。這些內容一旦被外部AI抓取,就可能被用來引導用戶流向別的平臺。因此,亞馬遜選擇封鎖谷歌、OpenAI等主流AI代理的爬蟲訪問,同時加快內部AI助手的產品節奏,在第一問階段就介入用戶決策。
亞馬遜推出的對話式AI助手Rufus,已經嵌入其App內部,從用戶提問、搜索到推薦、下單,全鏈路納入亞馬遜的產品體驗。即便用戶想要購買的是平臺上沒有的商品,Rufus也會主動跳轉到其他品牌官網完成下單。這種“廣告即體驗”的方式,讓廣告變得不那么可見,但反而更有效,也更難被復制。
與亞馬遜不同,谷歌面對的局面顯得更為棘手。用戶的搜索方式正在變化,但谷歌始終是一家廣告公司,其業務模式和收入結構都圍繞廣告展開。AI可以輔助用戶決策,但谷歌無法忽視廣告庫存的位置,也不打算輕易改變現有的收入結構。這使得谷歌在應對AI搜索趨勢時,顯得有所顧慮。
谷歌與亞馬遜的這一輪決裂,不僅是一次簡單的分道揚鑣,更是平臺間走向閉環的一個縮影。其他平臺也在做著相似的動作,把用戶行為過程的每一段,慢慢收回到自己手中。TikTok通過堆疊內容、削弱跳轉必要性來構建閉環;meta則在原有路徑上優化廣告的插入點;而OpenAI則通過與電商平臺打通,讓ChatGPT可以直接完成從提問到購買的動作。
這些平臺雖然方向一致,但策略各異,都在試圖掌控用戶行為的路徑,而不是僅僅依賴廣告變現。這種變化使得廣告預算不再是投給入口的“門票”,而是嵌進系統的“過路費”。用戶看見的是什么、看不見的又是什么,已經越來越取決于平臺的調度,而不是品牌或代理商的直接左右。
隨著平臺走向閉環,廣告行業的信任結構也正在被改寫。品牌投放的不確定性增強,因為推薦邏輯成為黑箱,排序由平臺定義,流量的去向也越來越取決于平臺的調度。品牌開始依賴平臺的推薦節奏,而不是靠自己的節奏投放,這使得投放廣告變成了一種“信平臺”的動作,而不是“信方法”的選擇。
在過去,廣告的本質是一種帶有協商色彩的行為,用戶、品牌和平臺共同參與其中。然而,隨著AI的生成式推薦興起,這種協商空間正在變小。品牌失去了主動調節的機會,用戶也逐漸習慣了默認路徑,而平臺則悄然從中介變成了裁判。
亞馬遜與谷歌的決裂,以及平臺間走向閉環的趨勢,都在預示著廣告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在這場變革中,誰能夠掌握用戶行為的路徑,誰就能夠在這場無聲的戰爭中占據先機。
然而,這場變革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如何保持廣告行業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如何確保品牌能夠公平地參與競爭,如何保護用戶的隱私和權益,這些都是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在這場變革中,各方都需要保持冷靜和理性,共同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規則。
舉報 0收藏 0打賞 0評論 0分享 0 更多>同類資訊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6-177190-0.htmlAI變革下,亞馬遜與谷歌決裂,廣告業信任結構面臨重塑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茅臺新招頻出,力促產品動銷與市場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