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6月14日電(記者董雪、張泉)近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與相關企業,開展了侵入式腦機接口的前瞻性臨床試驗。這標志我國在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上成為繼美國之后,全球第二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國家。
3月25日,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術室,路俊鋒教授(左)和吳勁松教授在給第一例臨床試驗受試者做手術。 新華社發(陳杰 攝)
受試者是一位因高壓電事故四肢截肢的男性。受試者2025年3月植入該腦機接口設備以來,系統運行穩定,術后至今未出現感染和電極失效的情況。僅用2周至3周的訓練,受試者可以借助腦機接口系統下象棋、玩賽車游戲,達到了跟普通人控制電腦觸摸板相近的水平。
4月30日,在位于上海的受試者住所,受試者通過腦機接口玩賽車游戲。 新華社發(戴焱淼 攝)
腦機接口通常根據設備與大腦組織的接觸程度分為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類,其中侵入式采集信號質量最好,難度也最大。
記者采訪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趙鄭拓研究員團隊及李雪研究員團隊研制生產的腦機接口系統,由一個硬幣大小的腦控植入體和兩條細若游絲的電極組成。電極連接在植入體上,電極粗細僅約發絲的百分之一,植入體直徑為26毫米、厚度不到6毫米。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研發的侵入式腦機接口植入體(3月22日攝)。 新華社發(陳垚旭 攝)
植入該系統不用整體貫穿顱骨,而是在大腦運動皮層上方的顱骨上“打薄”出一塊硬幣大小的凹槽用以鑲嵌設備,再在凹槽中打一個5毫米大小的穿刺孔。
華山醫院團隊在術前運用腦功能成像技術,為患者大腦運動皮層繪制出詳細功能“地圖”,手術時借助高精度導航系統實現電極精準植入。
6月3日,科研人員在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微納電子加工平臺實驗室內工作。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實時在線解碼是腦機接口技術的關鍵環節。趙鄭拓表示,團隊研發了在線學習框架,實現神經解碼器的動態優化,可以在十幾毫秒的窗口期內完成神經信號特征提取、運動意圖解析及控制指令生成。
下一步,項目團隊會嘗試讓受試者使用機械臂,后續還將涉及對機器狗、具身智能機器人等復雜外部設備的控制。
6月3日,科研人員在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微納電子加工平臺實驗室內工作。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6月3日,科研人員在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微納電子加工平臺實驗室內工作。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6月3日,科研人員在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微納電子加工平臺實驗室內工作。 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3月22日,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趙鄭拓研究員(中)、李雪研究員(左)和路俊鋒教授(右)給受試者做術前規劃。 新華社發(陳垚旭 攝)
3月25日,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與相關企業團隊合影留念。 新華社發(陳杰 攝)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6-159765-0.html我國侵入式腦機接口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