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擼貓的機器人、被踹后繼續行走的機器人、中國最強大模型代表賦能應用……9月19日-21日,云棲大會如約在云棲小鎮舉行,今年的云棲聚集史上最多AI硬科技,在超過4萬平米的智能科技展區,共展示了全球百余款AI應用。在三天的時間里,包括主論壇在內超過400場論壇同時進行,大模型、自動駕駛和機器人領域的領軍人物與全球數萬名行業從業者,共同探討AI前沿趨勢和應用進展。
圖為2024云棲大會現場 新華網記者 周靖杰 攝
在開幕式上,阿里巴巴集團CEO、阿里云智能集團董事長兼CEO吳泳銘表示,AI在過去22個月發展的速度超過任何歷史時期,但目前依然還處于AGI變革的早期,而生成式AI最大的想象力是接管數字世界,改變物理世界。
技術創新一直都是云棲大會的重中之重,在年度云與AI先進技術發布環節,阿里云CTO周靖人發布了通義千問新一代開源模型Qwen2.5,涵蓋多個尺寸的大語言模型、多模態模型、數學模型和代碼模型,每個尺寸都有基礎版本、指令跟隨版本、量化版本,總計上架100多個模型。通義旗艦模型Qwen-Max全方位升級,性能接近GPT-4o,通義官網和通義APP的后臺模型均已切換為Qwen-Max,繼續免費為所有用戶提供服務。
圖為13歲學生(左)體驗通義靈碼
據記者了解,截至2024年9月中旬,通義千問開源模型累計下載量已突破4000萬,Qwen系列衍生模型總數超過5萬個。
僅僅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通義千問經歷了多次迭代升級,迄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相比初代大模型,Qwen-Max的理解能力提升46%、數學能力提升75%、代碼能力提升102%、幻覺抵御能力提升35%、指令遵循能力提升105%,模型與人類偏好的對齊水平更是有了質的飛躍,提升了700%以上。
從大模型的能力來看,不論是通義千問還是其他國產大模型,在性能方面都十分接近,如何將大模型與行業相結合,融合孵化出新應用將是大模型廠商下一步需要考慮的重點。
當前,AI大模型正逐漸滲透到制造業各環節,成為制造業通往智能化、柔性化和自動化的核心技術之一,為制造業帶來新機遇。
政府層面正積極推動大模型在生產制造領域的具體應用和創新。今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提出,推動人工智能在生產制造環節的廣泛運用,并強調“以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布局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加速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
在這一趨勢指引下,以家電、汽車為首的多個行業紛紛探索AI大模型的落地應用。小鵬P7+在云棲小鎮的亮相就是AI+汽車融合的最好證明。據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介紹,小鵬汽車現在不僅實現了端到端大模型量產上車,還將大模型深入應用到了座艙場景中,基于自主研發的“全域大語言模型”X-GPT及通義千問全面升級了車載助理。何小鵬在對話中也提到,過去2年,小鵬汽車與阿里云共建的AI算力規模提升超4倍,未來小鵬將繼續深化與阿里云的AI算力合作,加速推動端到端大模型拓展自動駕駛上限,提升下限。
一周前,OpenAI發布了最新的o1-preview(下文簡稱o1),對此,月之暗面創始人楊植麟在對話環節提到,o1發布意義重大,最重要的一點是提升了AI的上限,對很多產業格局會產生影響,會產生很多新的創業機會。對于未來AI產品形態,楊植麟認為AI產品更多是靠技術驅動,產品形態可能會發生變化,更接近一個系統或助力,產品設計也會發生很大變化,新的空間也會變大。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雖然云棲大會是阿里巴巴的主場,但是走進大模型展館,現場更像是國內大模型廠商的一次聚會。除了通義千問這位“東道主”,包括智譜AI、月之暗面Kimi、百川大模型在內的多家優秀的大模型廠商齊聚這里,期待通過云棲大會這個平臺,向外界傳遞領先技術的同時,互相切磋共同進步。
從云計算僅僅是個模糊的概念算起,到萬物皆可“云”的實踐,再到“人工智能+”、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已走過十六年的云棲大會,見證了數字經濟的發展與創新,是云計算和人工智能行業發展的重要風向標。來到云棲大會的每一個參會者,都渴望在這里思考如何創造未來。(記者 周靖杰)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6-114943-0.html記者手記|在云棲大會上感受大模型帶來的無盡活力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