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156項工程”與新型工業化專題座談會在京東方科技集團、原北京電子管廠舊址舉行。會議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共同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協辦,京東方科技集團承辦。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回顧了新中國成立初期“156項工程”實施的國內外環境及其歷史貢獻,指出“156項工程”作為“一五”計劃的核心,奠定了新中國工業化的基礎,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經濟建設的起點和基石,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和經濟思想。深入挖掘“156項工程”的歷史意義和深刻內涵,對當前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各方面工作有重要借鑒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會長朱佳木指出,“一五”計劃和“156項工程”建設距今已有70來年,它不僅建成了一批國民經濟骨干企業,培育出一大批技術人才和工人骨干,為后續經濟建設播撒了無數優良種子,而且這些企業老廠房、老建筑還承載了對前人奮斗業績和寶貴精神的記憶。我們要充分研究“156項工程”對今天的啟示,喚醒人們對新中國工業遺產保護的意識,通過對這一歷史的研究宣傳,以及對這些工業遺產的開發利用,加強對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黨史、國史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副主任龔憲表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推進新型工業化不僅需要物質技術發展的剛性支撐,更需要文化的柔性力量。“156項工程”在幾乎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新中國工業的基本骨架,不僅留下了大量寶貴工業遺產,還誕生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等精神財富。要加強統籌謀劃,做好“156項工程”價值挖掘和梳理,推動有價值資源的整體性保護開發,加強工業文化傳播,講好中國工業故事,提升中國工業軟實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強調,“156項工程”曾經承載了我國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偉大使命,為建立獨立完整的大國工業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許多“156項工程”企業仍然是“國之重器”,站在我國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的最前沿。深入研究和宣傳“156項工程”及有關企業在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與重大貢獻,對推進新型工業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有著重大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會前,與會嘉賓參觀了京東方歷史展覽館,了解京東方從“156項工程”之一北京電子管廠發展成為國際先進顯示技術企業的創業歷程。“156項工程”是“一五”時期新中國從蘇聯引進的156個重點工業建設項目的總稱,包括航空、航天、電子、冶金、有色金屬、機械加工、船舶制造、化學工業、煤炭、電力、石油、現代化軍工以及輕工業和醫藥工業等14個工業門類,最終建成的150個項目廣泛分布在全國18個省(區、市),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相對完備的工業經濟體系。
會上,工業文化發展中心與國史學會、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下一步在新中國工業史研究、宣傳和教育特別是相關工業文化資源的整體性保護開發等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文化發展繁榮,為我國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國譜寫新的篇章。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6-104858-0.html“156項工程”與新型工業化專題座談會在京舉辦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