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英偉達發布RTX?40系顯卡之后,有關顯卡定價的爭議越來越大,作為近些年來漲價幅度高的RTX?40系自然成為眾矢之的。是什么造成了顯卡漲價幅度越來越大,并且廠家還有恃無恐呢?
熟悉半導體行業的用戶一定知道摩爾定律,該定律出自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之口,核心內容為: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在大約每經過18個月到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換言之,處理器的性能大約每兩年翻一倍,同時價格下降為之前的一半。
??但是隨著芯片制程愈發接近極限,更先進的制程成本卻成倍上升。在芯片從20nm到10nm的更迭過程中,每一次迭代的成本增長并不高。但如今開始突破到7nm、5nm甚至4nm時代,成本飆升就不可避免,制程越小加工難度越高,何況目前已經逼近極值。
?這也是為什么英偉達CEO黃仁勛反復強調摩爾定律已死的主要原因,老黃表示,如今消費者已經無法再拿一半價格購買到相同性能的產品。尤其是現在的芯片都是硅基芯片,1nm對于硅基芯片而言就是終點,所以想要突破物理極值必然伴隨高昂的成本。
但對于人類而言,1nm制程顯然不會成為人類探索未來科技的一道鴻溝,英特爾就已經宣布突破芯片的摩爾極限,1nm以下制程的芯片指日可待。不過這都是后話,如今在5nm制程中成本就已經肉眼可見飆升。
知名芯片代工廠商臺積電目前已經步入3nm制程時代,并且英特爾、蘋果、英偉達等公司已經預定了臺積電23年和24年的產能,憑借臺積電技術優勢,芯片代工費也水漲船高,2004年90nm芯片的代工費僅為2000美元,2016年的10nm就已經飆升至6000美元,而7nm時代更是直接破萬美元,5nm就已經高達16000美元。而近有消息傳出,3nm的代工費達到了20000美元。
?這是什么概念?一塊12英寸的晶圓面積大約是70659平方毫米,而一塊3納米的芯片面積大概是70平方毫米。在臺積電良品率100%且完全沒有邊角料浪費的前提下,也只能切割出1000顆芯片。更何況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良品率達到90%就已經非常高了,況且有傳聞稱三星在3納米工藝中的良品率僅為20%。那么假設臺積電2萬美元的代工費可以切割出七八百顆芯片,每顆芯片的代工費費用就高達近200元人民幣,這還僅僅只是代工費,還沒算后期研發、流片、封裝等一系列費用。
而在RTX 40系的5nm制程芯片中,12英寸的出片數量將會更少,并且在代工費用上,比起10nm有著將近2倍的漲幅,所以RTX 40系成本上漲其實是一個必然事件。其次,英偉達對于RTX 40系顯卡的定位也導致這一代顯卡相比RTX?30系價格上有不小漲幅。
英偉達官方早就表示RTX 40系將會是與RTX 30系并行的產品,而非迭代產品。也就是說RTX 40系定位專業領域,RTX 30系才是面向游戲用戶,這也能從英偉達發布會上著重介紹RTX 40系在專業性能上的提升看出。
而同樣采用5nm工藝的AMD顯卡價格波動咩有這么大的原因則是,在游戲性能方面確實相比RTX 40系有著不小的升級,但是在專業性能以及英偉達護城河的光追技術上,AMD依然落后,所以AMD不是不想漲價,實在是偏科太嚴重。
所以根本原因還是隨著制程越來越極限,摩爾定律早已不適用芯片行業,導致成本上漲。并且隨著深度學習、AI領域崛起,人類對于算力要求越來越高,顯卡要想滿足這些需求,必須不斷迭代,但是隨著摩爾定律失效,要想獲得更高性能就需要更高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