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釘釘總裁葉軍在釘峰會上公開向自家產品“開炮”:
“釘釘消息太多,很煩。”
他說周圍很多人討厭DING消息。“我從來不DING人,只打電話。”
釘釘上提示消息的紅點也被他歸為“很煩”之列,這種煩躁估計99%的用戶都有共鳴。
所幸就在釘峰會之前兩周,釘釘宣布上線“一鍵消除紅點”的功能,一舉拯救了包括互聯網大V三表在內的戳紅點強迫癥患者。
“釘釘消紅點”這事在產品圈引起一場大爭論。眾所周知,釘釘圈到的第一波規?;疍AU就是起于Ding、免費電話、考勤;撩撥強迫癥的紅點、Ding消息等強提醒,是拉升DAU的利器,也幾乎成了釘釘的標簽。
現在釘釘居然先向這個功能開刀,這到底是產品經理投用戶所好呢,還是欲練什么神功的第一步?
其實不僅是文檔,砍掉了枝蔓的釘釘,總算騰出手來花了更多精力和資源提升辦公協同軟件的核心功能:會議、IM、項目、協作頁……
比如視頻會議,在視覺、界面、布局、操作路徑等花了不少功夫,如長按空格鍵解除靜音,共享屏幕時自動隱藏工具欄和小窗,隱去非必要的會中提示等等,這些細枝末節改變的組合,帶來了變化,在釘釘開會有了沉浸、快捷、打擾少的感受。
比如協作頁,過去是一貫的堆砌一堆功能,現在改成了以“我”為中心的信息流:我的下一場會議、下一個日程、剛剛打開過的文檔、需要處理的待辦。用一個頁面,清晰明了得的看到個人將要進行以及處理過的事。
頂層設計也得挨刀
提升單一產品的體驗還不夠,這個產品可能還是個功能堆積怪。試圖做到清爽甚至好用,頂層設計和基礎路徑必須挨一刀。
此前葉軍在公開場合分享過一個故事:
“(釘釘有一個問題是)被我說的最狠的,就是你不管點到哪個界面,右上角符號竟然都不一樣,有加號、有點點點、有螺絲、還有不認識的符號……我專門拉了一個 P9 成立一支團隊全方位排查,把整個右上角改成一樣的風格,最重要是要用戶一看就懂。”
虎嗅從阿里內部人士了解到,釘釘以前是個 PO 制的團隊,就是業務負責人制,只對自己的業務指標負責。
每個項目團隊做自己的東西,今天做個考勤,明天做個財務,后天健康打卡,再過兩天做個審批流,反正每家每戶完成自己的 DAU指標,久而久之功能越積越多,成了大而全的復雜APP。
所以拉 P9 來,就是要做頂層設計。
于是,過去兩年,釘釘對APP的操作鏈路也動了刀,圍繞能兩步的不要三步、操作流不中斷、主界面不跳離、界面邏輯要一致,統一對各項功能的操作鏈路進行治理。
比如在首頁的“+”號里,可以一步創建所有高頻應用,比如寫文檔、打電話、建日程;比如各功能模塊進入后,查找、創建等功能變得一樣。
據釘釘內部人士透露,2021年起,釘釘一號位的OKR向全員開放,大家發現第一個O(目標)變成了做好產品體驗,提升用戶口碑。
在釘釘內部,有一條曾被不少產品經理吐槽的評審理念,“心智大于功能大于KPI”。以前是為了某個KPI,做出某種產品功能,最后丟了心智。
在這個導向下,產品上線前先講明白用戶心智,要什么不要什么,再去做功能。導致的直接結果是——一些新產品由于用戶槽點占比高,就會被干掉、不允許上線。
App Store的釘釘更新日志顯示,2022年前8個月,釘釘做了超過300項功能體驗的更新。實際上,過去20個月釘釘至少做了1600多項體驗更新,釘釘正在試圖找回與它的用戶規模相稱的用戶口碑。
這也是為什么,忽然周圍人都在說,釘釘居然變好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