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寶藏之城”的西安攻略
在歷史長河中,博物館是艘動態的文化之舟,裝滿過去,駛向未來。讀懂一個城市,當從博物館開始。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落子西安,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正式開館。在“館”與“城”相融共生之中,西安通過大力實施文化興市戰略,一體推進文物保護、文明傳承、文化事業和文旅產業發展,打造更加生動的“博物館之城”。
我們如何通過“國際博物館日”這一全球文化交流的對話平臺,以“博物館之城”為城市文化會客廳以及中華文化的展示窗口,持續擴大西安的國際影響力、美譽度,在加快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發展上實現新突破?
我們為什么要建“博物館之城”
一匹“擠眉弄眼”、不那么“正經”的銅奔馬,讓人們在會心一笑間實現療愈,也讓甘肅省博物館躋身頂流;“文物演我精神狀態,領先一千年”,在眼尖網友的創作下,一批網紅文物成了表情包;《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中,在一個奇妙夜,博物館這座奇妙屋里,兵馬俑、唐三彩化身“戲精”開派對,刷爆朋友圈......
當下,“文博熱”持續升溫,博物館成為人們旅游的必選打卡地。
今年“五一”假期,約110.9萬人次走進西安文博單位,共享文化盛宴。
2021年5月,國家文物局表示,支持有條件地區打造“博物館之城”。目前,全國已有北京、西安、南京、鄭州等30余個城市提出打造“博物館之城”的計劃或規劃。
我們為什么要建設“博物館之城”?
第一,“文博熱”,本質上是“文化熱”。博物館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國家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如果國寶會說話》《尋古中國》《國家寶藏》等國風類節目好評如潮,通過建“博物館之城”,進一步優化博物館布局、創新博物館體制、完善博物館功能,可有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第二,建“博物館之城”,是城市文明品位和文化實力的展現。從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杜虎符”走進《國家寶藏》,到各地火出圈的博物館“名嘴”講解員……通過創新運用展陳方式,讓文物走出去、“活”起來,博物館逐漸成為城市文化的公共會客廳。
第三,建“博物館之城”,能夠滿足人們對歷史文化、藝術審美的深度精神需求。在快節奏的生活間隙,走進博物館,逛一次展覽、聽一場講解,能讓腳步慢下來,讓思考更深刻,這對現代人來說彌足珍貴。如今,博物館早已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收藏與展示功能,逐漸演變為教育的重要場所。在這里,與歷史對話、與藝術交流,是培養文化自信最生動的課堂。
建設“博物館之城”,博物館是抓手,落腳點是整個城市。它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實現“館城融合”的有機統一、實現城市IP和促經濟增長的攜手奔赴,也是建立“人人共享”的博物館主人翁意識和歸屬感,實現城市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創造性連接。
西安是“家底”豐厚的“天選之城”
西安,具備建成“博物館之城”的天然優勢,可謂“天選之城”。
首先,西安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
西安博物館的“絕對數量”“常住人口與博物館數量比”在國內領先。5月17日,在“5·18國際博物館日”西安分會場,茯茶文化博物館等5家新備案的博物館授牌,至此,西安的博物館數量已增至163座,每8.02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據“中博熱搜榜”發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熱門百強博物館榜單》,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博物院、陜西考古博物館等5家位于西安的博物館上榜,其中,陜西歷史博物館在全國位列第4。
其次,打造“博物館之城”,西安蓄力已久。
早在2009年,全市文物工作會議首次提出構想,2010年正式啟動建設。2022年1月,“博物館之城”建設被納入《西安市“十四五”文物事業發展規劃》。圍繞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打造彰顯中華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西安推動“博物館之城”建設再加速。2023年5月,《西安“博物館之城”建設總體規劃(2023-2035年)(征求意見稿)》提出,要構建一座“館城融合、活力創新、人人共享”的“博物館之城”。
另外,西安文博領域的高規格活動頻現、氛圍濃厚。
首屆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在西安舉辦,發布《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西安宣言》;高規格召開第四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建立市級“大片區考古”聯席會議機制;漢文帝霸陵入選“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西咸新區北城村墓地入選“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現;“博物館之夜”系列活動、文博游主題線路、“博物館號”旅游觀光車廣受市民游客喜愛……
“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選擇在西安舉辦,是對西安高品質打造“博物館之城”的肯定與信任。隨著系列活動拉開帷幕,一場文博盛宴正在西安精彩上演,向世界展示西安“博物館之城”建設的生動畫面。
2024年5月13日拍攝的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無人機照片)。
我們應該怎樣建設“博物館之城”
西安應該如何利用好先天優勢,打造高品質的“博物館之城”?
一是優化博物館體系。“博物館之城”建設的本意,不在于擁有更多“統計學”上的博物館,而是從增量到提質,讓不同品類、不同屬性的博物館均衡發展、互為補充,合力發揮收藏城市記憶、詮釋城市文化的功能。
西安正探索國有博物館“總-分館”機制、推動博物館“伙伴支撐”計劃等,發動社會各方力量,實現大館做強、小館建優、微館盤活,構建起多層次、全覆蓋的“博物館之城”新格局。
二是注重“館城融合”。在建設“博物館之城”的過程中,應注重把文博設施、歷史建筑、老街舊城風貌織成有機整體,推動“博物館之城”建設與西安市的發展規劃、城市更新、區域改造、產業升級等緊密結合,在城市全域形成沒有圍墻的全景式博物館。讓博物館和市民生活融為一體,使之成為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有益補充。
三是提高公眾參與度。做好揭示、解讀、轉化,將歷史文化轉化為當代人容易讀懂的形式,是當前“博物館之城”建設需要思考的方向。
要以數字化賦能,推動理念、技術、手段、業態創新,進一步豐富展示內容、創新展陳方式、增強與公眾的互動體驗,讓歷史文化遺產跨越時空邊界,閃耀數字時代;發展以文博機構為載體帶動的夜游經濟、漢服旅拍、非遺研學等“新中式”旅游,讓文旅業態更加豐富;要通過適當延長開放時間,優化門票預約制度,提升場館環境,提高服務質量。
四是面向未來,拓展國際視野。擴大文創產品開發跨界融合,積極開展線上營銷,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文化 IP符號和品牌,讓更多游客既可以觸摸歷史,也可以把博物館“帶回家”;全面提升大遺址保護和博物館運行水平,創新大遺址保護利用“西安模式”,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綻放光彩;加強與國際同行交流與合作,展示中國博物館特色與風采,傳播中華文化精神價值,促進不同文明相互理解與尊重。
堅持守正創新,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讓更多人與優質文化資源相遇。西安正通過“博物館之城”建設,塑造一座城市的文化核心競爭力,面向全世界傳播中國形象,講好西安故事。
我們以獨特的視角注視城和人的點滴變化,解讀政務信息、緊貼民生關切,分享想法和見解,記錄中國式現代化西安實踐的美好圖景,期待與您共享、共情、共鳴。
往期鏈接
“熱帶雨林” 西安生長
“四不像”有大能量
營商環境的“六度空間”
市民熱線背后的數字力量
把“出海口”搬到“家門口”
西安之“光”
當生活有了“氫”能量
獼猴桃的“七十二變”
與兵馬俑“牽手”
西安人的“寶貝計劃”
“盤一盤”西安
一座院子一盞燈
秦人秦聲
流動的西安
“演藝之都”的進階之路
西安的“未來派”
西安上“新”
從烏鎮到西安
新產業工人的“躍遷”
一片樹葉的旅程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02-9844-0.html“寶藏之城”的西安攻略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中國旅游日陜西主會場活動在安康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