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商南縣的金絲峽國家森林公園(8月26日攝)。
本報記者 田若楠文/圖
在陜西,生態旅游不是簡單地瀏覽風景,而是一場“山水與人文共舞”的溫柔邀約:
秦嶺深處,金絲峽的溪澗“捧”著陽光流淌,太白山的云在樹梢間“漫游”。在這里,游客可以循著鳥鳴走進密林,看古松斜倚崖壁,聽瀑布的回響,呼吸都浸著草木的清香;
陜北的沙地早換了模樣。治沙人種下的樟子松連成綠海,沙丘成了越野愛好者的樂園,農家樂的窯洞前,“老陜北”端著沙棘汁,講述“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往事;
陜南的漢江畔像幅流動的水墨畫。瀛湖里的船慢慢劃,驚起水鳥掠過碧潭,岸邊的民宿爬滿青藤;
西安也藏著生態的詩意。西安浐灞國家濕地公園里,夕陽映照著蘆葦蕩,鳥兒在水面劃出漣漪,長安塔的影子倒映在水里,形成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鳴……
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生態旅游,陜西正以秦嶺、黃河為骨架,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守護。
峽谷風光引客來
多彩的峻峰奇石,茂密的山林竹木……8月26日,走進位于商洛市商南縣的金絲峽國家森林公園,就像一頭撞進了大自然精心打理的調色盤里,抬眼是潑墨般的濃綠,峭壁上古松枝葉間漏下的光,把崖壁上垂掛的藤蔓照得透亮。
往峽谷深處走,空氣里滿是草木香,兩邊的山壁越靠越近,抬頭只剩窄窄一道天,云在那道“天縫”里慢慢飄,像是山在“捧”著云走。有時能撞見掛在崖上的瀑布,水從高處跌下來,沒等落到潭里就被風吹散一些,沾在樹葉上。
“溪澗藏在亂石叢里,水淺的地方能看見鵝卵石,有的上面有層綠苔,滑溜溜的像玉石。”西安游客曾小琪說,“陽光落進碧潭里,水就像是透亮的翡翠,水里偶爾有小魚游過,這一切都太美了。”
“金絲峽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8%,每立方厘米的空氣中有4萬個負氧離子。這里有各類珍禽異獸260余種、林木花草1690余種,被譽為秦嶺地區的‘物種基因庫’‘天然氧吧’‘康養秘谷’。”金絲峽國家森林公園工作人員張強延說,“以生態資源、生態康養為基礎,我們打造‘+旅游’,通過保護、轉化、提升、共享生態資源價值,實現成功轉型,讓綠水青山‘顏值’轉化為金山銀山‘價值’。”
目前,金絲峽國家森林公園年均接待80萬人次,帶動周邊3000人就地就近就業,旅游收入對全縣經濟貢獻達到30%以上。金絲峽全鎮先后開辦農家樂138家、民宿8家、商鋪132個,戶均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
昔日黃土披綠裝
如果說陜南的生態像靈秀的山水畫,那陜北的生態更像老畫卷——底色是黃,如今被一代代人用雙手描上了層層疊疊的綠,藏著無限生機。
在延安市南泥灣,紅色革命文化與綠色生態美景交織相融,共同構成了這片土地獨一無二的魅力。
近些年,地處典型黃土高原丘陵地帶的南泥灣,通過生態治理和環境修復,大力發展紅色產業、推進全域旅游,成為全國知名的紅色旅游、生態旅游典范區域。昔日的“爛泥灣”,如今變為充滿勃勃生機的陜北“好江南”。
“眼下,我們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力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工程,建成城市山體公園30余處,森林養生、體驗、探險等生態旅游基地10余處,開辟生態旅游線路12條,不僅綠了山川,也走出了一條生態和經濟良性互動的綠色發展之路。”延安市林業局總工程師蘇峰說,“從黃龍山的原始森林到棗園、楊家嶺等革命舊址,革命老區吸引了眾多游客。”
如果說南泥灣見證了延安的生態變遷,那米脂縣高西溝村就是榆林生態蝶變的縮影。
曾經的高西溝村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少,土地瘠薄,每年的糧食產量少得可憐。
為改變貧瘠面貌,高西溝村提出“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糧則糧”的“三三制”發展模式,“山上緩坡修梯田,溝底淤地打壩埝,高山遠山種林木,近山陽坡建果園,棄耕坡地種牧草,荒坡陡坬種檸條”,曾經貧瘠的黃土地,漸漸“披”上了綠裝。
從“求生存”到“吃生態飯”,高西溝村用幾十年的時間,書寫了一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麗史詩。如今的高西溝村,是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樣板,更是鄉村振興的典范。
多年來,榆林市始終堅持“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方向,持續推進“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態建設工程。這片土地的生態面貌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市植被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9%提升至36%,昔日“黃沙漫天”的景象早已被“綠鎖沙丘”的新格局取代。
生態旅游建體系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引領下,隨著林業事業的深入發展,陜西生態旅游也在持續延伸與拓展。
1個國家公園、35個風景名勝區、90個森林公園、43個濕地公園、17個省級森林旅游示范市縣、16條生態旅游特色線路……陜西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持續優化生態旅游環境、拓展生態旅游空間、打造生態旅游產品,以此推動生態旅游產業發展。
“目前,陜西已逐步構建起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自然公園為主體的生態旅游發展體系。”省林業局相關處室負責人說,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下大氣力推動生態旅游事業發展,將生態旅游發展納入《陜西省林草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綜合、專項規劃,明確生態旅游發展思路、目標任務,重點推進秦嶺、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生態旅游發展。
與此同時,陜西各地著力挖掘特色自然資源,通過舉辦“星空露營季”“賞花節”“森林音樂節”“冰雪節”等主題活動,打造春季觀花、夏季納涼、秋季觀葉、冬季冰雪的生態旅游系列活動。各地還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模式,致力于構建復合型生態旅游目的地,融合自然風光欣賞、文化沉浸體驗、科普知識啟迪、運動挑戰參與及養生靜修放松等多重功能。多方協力推動全省生態旅游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這就是陜西的生態旅游——讓游人不是走馬觀花匆匆看景,而是在山水、人文以及那些保護生態環境的故事中,讀懂生態的詩意。
在這里,每一片綠意都攜著生長的力量,每一汪碧水都印著守護的誠意,秦嶺的風、陜北的綠、漢江的水,都在述說著“綠水青山”的模樣。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02-35141-0.html陜西生態旅游的綠色答卷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綏德石雕的“點石成金”路
下一篇: 更新“金剛鉆” 干好“瓷器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