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在秦漢考古基地的研學活動中,“小小考古員”展示他們在模擬考古發掘現場的收獲(資料照片)。 本報記者 田芳昕攝
本報記者 劉芊羽 田芳昕
暑假,是孩子們探索世界、在實踐中學習成長的好時機。探索自然、追尋歷史遺跡……各種有趣的實踐活動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假期生活,還在潛移默化中助力他們全面發展,解鎖課本外的“成長密碼”。
■ 在寓教于樂中打開成長新空間
“預備——放!”7月16日,在西安市高陵區的猛進青少年軍事夏令營營地,隨著教官一聲令下,7歲女孩毛槿一拉動迫擊炮炮繩。看到模擬炮彈帶著哨音劃破晴空,圍觀的營員們發出一陣驚嘆。
除此之外,還有“真人CS”對抗、沙盤推演、制作發報機……從6時30分哨響起床到22時熄燈入睡,軍事夏令營每天的日程排得滿滿當當。
“10年來,我們軍事夏令營平均每年服務1.5萬名青少年。夏令營由優秀退役軍人擔任教官,除了基礎的國防和軍隊知識學習、軍事技能訓練,還注重寓教于樂,開展唱紅歌、觀看紅色電影等活動,增強青少年的國防意識,提升綜合素質。”該軍事夏令營負責人、西安市猛進青少年愛國主義文化研究院院長馬防說。
豐富的活動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愛黨愛國愛軍的種子。“我最喜歡的是95式步槍拆解與組合,感覺特別酷。”毛槿一說,她長大后也要當兵,保家衛國。
戶外探險、科學實驗、藝術創作……夏令營不僅可以讓孩子在玩中學,還可以拓展他們的知識面,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放暑假,孩子一人在家,不是玩手機就是看電視,報個夏令營,可以讓孩子拓寬視野,接觸到不同的學科領域和文化背景,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榆林市民喬雨說,孩子離開家還能鍛煉獨立性、提高自理能力。在采訪中,類似喬雨這樣想法的家長不在少數。
■ 有深度的研學更受歡迎
“哇,爸媽快看,我挖出一個‘刀幣’。”7月17日,在咸陽市渭城區的秦漢考古基地模擬探坑,10歲的龔皓軒在博古宇宙親子研學團專業老師的指導下,用小鏟子慢慢鏟開土層,再用刷子小心翼翼地清理著挖掘出的“文物”。
當日上午,8組親子家庭在陜西考古博物館了解了陜西考古的發展階段以及成果,下午,孩子們又變身為“考古達人”,進行探鏟勘探、手鏟挖掘、文物清洗、陶俑修復等,沉浸式體驗考古過程。
“今天我們夫妻特地請假,帶孩子出來玩,既開闊了孩子的視野,又增進了親子感情。”龔皓軒的爸爸龔銳說,他在充實的研學活動中,還看到了孩子的另一面。
“平時,孩子寫作業我們都得盯著。沒想到今天在博物館,老師的提問孩子都能答對,還在挖掘‘文物’、陶俑修復的時候特別專注、認真。”龔銳說,看到孩子能樂在其中、有所收獲,他特別開心。
“考古就像開盲盒,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出現什么。孩子們在博物館觸摸不到文物,而這里的復制品能讓他們觸摸,具象地了解歷史故事和知識來源。”博古宇宙親子研學團工作人員郝芳說,6月中旬以來,全國各地有近500名小朋友前來研學,還有很多親子家庭參與。暑假期間人流量大,考古基地每天會安排3個團錯峰體驗。
探訪歷史遺跡,游覽名山大川……很多家長表示,不論形式花樣如何變化,研學游最重要的是做到“有研有學”。“我和兒子特別喜歡飛機,我們倆專門在家學習后,特地到西北工業大學長安校區近距離參觀了‘胖妞’運-20物理樣機。”8月4日,四年級學生家長張瑞說,孩子特別興奮,說長大后要報考西北工業大學。
■ 研學游火爆背后的問題不容忽視
暑期夏令營、研學游可以作為“第二課堂”,讓孩子走近自然、走進社會,在玩中成長,可謂益處多多。但是,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一些問題。
一些夏令營雖“看起來很美”,但實際體驗卻如同開盲盒,讓很多家長望而卻步。“去年,孩子想去北京,我們沒時間,就給孩子報名參加夏令營。結果孩子回來后說,帶隊的老師就是管管紀律、給他們拍照,很多行程都是走馬觀花。”六年級學生家長王虹說,類似這種小學生獨立參加的寄宿式夏令營,帶隊的老師是否做過崗前培訓,都要打個問號。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研學旅游服務要求》等行業新標準的實施,為規范研學市場、提升服務質量及促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也通過各種方式加大對行業發展的引導和監管。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曉勇認為,為進一步促進研學游市場發展,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維護市場秩序;經營者應嚴格遵守行業標準,誠信經營,以優質的服務和產品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家長需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理性選擇相關產品,積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等,讓孩子在寓教于樂中更好成長。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02-35094-0.html解鎖課本外的“成長密碼”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高溫黃色預警!“烤”驗升級注意防暑
下一篇: 以“十不”準則服務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