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西安市幸福林帶(資料照片)。 受訪單位供圖
本報記者 郭軍
5月27日,清晨的陽光灑在西安市雁塔區明德門社區新建的休閑廣場上,65歲的退休工人張建國和鄰居們正在打太極拳。
這個建于20世紀90年代的老舊小區,改造后煥然一新:住宅樓黃色的外立面整潔大氣,曾經坑洼的水泥路變成了透水瀝青路面,就連樓棟間的空地也變成了口袋公園。
“老房子現在住著很舒坦。”張建國指著改造后的社區說,“鄰居還是老鄰居,但公共空間和綠化增加了,車位和便民生活設施也增加了,大家都很高興。”
好房子托起百姓安居夢
當前,一場關乎千家萬戶的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正在三秦大地進行。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明確了8項主要任務,包括加強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開展完整社區建設,推進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城中村等更新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造,修復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傳承城市歷史文化。
在老舊小區整治改造過程中,居民的反饋意見包括“房頂不漏”“下水道暢通”“冬季保暖”等。“關注居住痛點,老房子才能改到居民的心坎上。”省住建廳城建處相關負責人說。
漢中市按照“一年有突破、兩年補短板、三年大改觀”的目標,結合年代、群眾改造意愿等實際情況進行優先排序,編制城六鎮老舊小區改造“十四五”規劃、三年計劃和年度計劃,分步驟推進實施,確保應改盡改。寶雞市對無法實現專業物業管理與業主自管的小區,由社區兜底,通過組建、合作等方式成立民辦非企業性質機構,提供保潔、環境整治等基本服務。西安市曲江新區開創了以“政府搭臺、業主主導、專業輔導、合力運作”為工作思路的“五個到位”工作法,全體工作人員對標落實宣傳到位、扶持到位、服務到位、責任到位、管理到位,實現了西安市本輪大規模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以來的首批電梯加建……這些帶著民生溫度的創新實踐,正是對“城市更新要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要求的最好詮釋。
2021年至2024年,全省新開工改造小區10460個,涉及居民112.16萬戶,累計完成投資261.68億元。2025年,全省計劃新開工改造老舊小區870個,涉及居民10.19萬戶。
存量更新激活城市新動能
每逢周末,西安半坡國際藝術區總是人頭攢動。這個由西北第一印染廠舊廠房改造而來的文創園區里,斑駁的水磨石地面與先鋒藝術展相映成趣,粗獷的工業風建筑里藏著設計師工作室和網紅咖啡館。
退休女紡織工馬紅回憶:20世紀80年代,從紡一路到紡九路,無論是午夜還是清晨,都能聽到紡織廠鐵路專運線上的火車鳴笛聲,看到三班倒的“紗女”從工廠走出……
這樣“騰籠換鳥”的故事在陜西不斷上演。
漫步西安老菜場市井文化創意街區,以老廠房為背景的文藝小店各有特色,在每一家都有可能發現驚喜。攝影展覽、街邊集市等新元素加入,文創、茶咖等新業態萌生,一批批創業者在此追逐夢想,讓老街區展現出新魅力。
“我們在城鄉建設中,變過去的‘拆改留’為‘留改拆’,保留了一批老街區、老廠區,留住了原住民和煙火氣,并通過合理利用讓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在活化利用中煥發新的生機。”省住建廳城建處負責人說。
寶雞市將抗戰時期的“窯洞工廠”改造成抗戰工業遺址公園;銅川市陳爐古鎮在“修舊如舊”的同時,更換了破損的青石板面層,新增花箱、庭院燈以及停車場;延安市將廢棄的石油倉庫打造成紅色研學基地……
更深刻的變革發生在城市重塑方面。西安幸福林帶工程將昔日的“城市傷疤”變為“黃金走廊”,地下3層空間具備商業、停車、管廊等功能,地上打造生態綠廊,綠化覆蓋率高達85%,為市民提供宜人的休閑環境;韓城市通過“微改造”完善古城基礎設施,讓明清建筑群重煥生機。
“十四五”期間,全省共實施老舊街區、廠區改造類項目173個,完成投資162.37億元。
文脈傳承提升城市精氣神
5月1日,華燈初上,西安城墻永寧門下,《夢長安——大唐迎賓盛禮》實景演出上演。大唐盛世的畫卷在磚石上徐徐展開。
來自杭州的游客王穎驚嘆:“這比單純的文物展示震撼多了。我們仿佛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
陜西在城市更新中始終堅持守正創新。用時10個月,陜西古建園林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施工員俱晨陽和他的團隊將西安市碑林區一座有150年歷史的關中老院落“修舊如舊”。“修舊難度更大。”俱晨陽說,例如木材補配構件須與原材質保持一致,并嚴格控制含水率;對腐朽木構件采用“墩接”或“拼鑲補缺”工藝……
近年來,省住建廳先后開展7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申報認定工作,組織編制《陜西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綱要》,構建“一河一脈、三區四帶、兩核七片、多點多線”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
白河縣對歷史建筑進行全面調研,包括建筑結構、歷史文化背景、原有功能等方面,對12個歷史文化厚重、地域特色鮮明的歷史建筑進行“體檢”、評估、測繪、建模,并掛牌保護。
“在修繕過程中,我們采用傳統技法,就地取材,突出古建筑的原始風貌和古風古韻。同時,在不改變建筑外觀的前提下,我們對老化的水電管線進行整理更新,既讓古建筑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又留住原汁原味的記憶。”白河縣住建局局長雷勇說。
榆林市針對老城區風貌混雜、密度過高等問題,編制城市更新技術導則,逐步解決“千城一面”難題。例如,東沙文體館項目充分融合榆林窯洞建筑風格,采用仿砂巖立面和清水混凝土工藝,既彰顯古城風貌,又突出現代功能;榆溪河南段生態公園以“記得住的鄉愁”為主題,保留原始村落布局與古樹名木,打造兼具生態效益與文化記憶的濱水長廊。
從民生改善到文化傳承,再到治理創新,陜西的城市更新正在書寫新時代的精彩畫卷。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02-33102-0.html城市更新 生活更“美”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罕見!一對朱鹮“夫婦”養育“四胞胎”
下一篇: 增收“加速器” 發展“穩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