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在旬陽市白柳鎮白柳社區,來榮安在調試電影放映設備。 本報記者 董劍南攝
本報記者 董劍南 通訊員 鄒一銘
6月5日傍晚,旬陽市白柳鎮白柳社區廣場上熱鬧起來。隨著“露天影院”的燈光亮起,村民從四面八方聚攏而來,赴一場期盼已久的“光影之約”。
“今天放映的是紅色電影《絕地重生》。電影通過生動的敘事,真實展現了紅軍在生死存亡之際的堅韌不拔與英勇無畏。”白柳鎮鄉村電影放映員來榮安一邊熟練地調試設備,一邊告訴記者。眼看廣場上的人越來越多,他先放映了一部疾病預防的科普電影,為農村群眾科學防治糖尿病“支招”。
20時,電影準時開場。大山深處,銀幕與星空共同閃耀,群眾沉浸在多姿多彩的“光影世界”里。這熟悉的場景,已經陪伴了38歲的來榮安多年。
來榮安電影放映的“接力棒”,是從爺爺和父親手中接過來的。
20世紀60年代,來榮安的爺爺來保全成為一名鄉村電影放映員。那時候,一場電影的到來就如同過年一般。只要聽說哪個村放電影,十里八鄉的鄉親都會趕去觀看。
“爺爺常給我講當年放電影的故事。那時,他要用擔子挑著發電機、放映機、大喇叭等沉重的設備,跋涉在鄉間小路上,趕夜路成了家常便飯。”來榮安說,在那個娛樂活動匱乏的年代,電影投影的一束光,點亮了群眾的文化生活。這份工作,也讓爺爺倍感驕傲與自豪。
到了20世紀90年代,來榮安的父親來顯陽接了班,騎上自行車成為新一代鄉村電影放映員。后來,隨著電視走進千家萬戶,膠片電影逐漸沒落,看露天電影的人也漸漸少了。
為了吸引觀眾,來顯陽不斷更新影片資源,除了傳統的經典影片,還引入了一些貼近生活、具有教育意義的新片。來榮安經常跟著父親放電影,耳濡目染學會了操作放映機、調光影。2014年,來榮安開啟了電影放映之旅。
“隨著電影制作和放映技術日新月異,數字化放映機取代了膠片放映機,電影畫面更加清晰、色彩更加絢麗,音效也更加震撼。以前的鄉間小路成了通村水泥路,開著車就能到達各個村。”來榮安說,跟爺爺和父親比起來,他的工作要輕松許多。雖然時代在變,觀影方式也日益多樣,但放映員對電影的熱愛和為農村群眾帶去歡樂、送去知識的初心從未改變。
10多年來,來榮安奔走在白柳鎮的各個村,累計放映電影千余場次。根據每個村放映條件的差異,他準備了幾塊大小不同的銀幕,力求為群眾呈現更好的觀影效果。“我的放映設備長年都放在車里,只要群眾‘點單’,隨時都能出發。”來榮安笑著說。
每次到了放映點,來榮安都會先問大家想看什么類型的電影。“過去是我放什么大家看什么,現在是觀眾喜歡看什么我就放什么。”來榮安說。除了熱門電影,他也會安排一些疾病預防、法治宣傳、農業技術指導等方面的科普電影,滿足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
在來榮安看來,“露天影院”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為群眾搭建起了拉近彼此關系、增進感情交流的平臺。“我一有時間就過來看電影。有些鄉親平時難得打照面,趁著看電影的機會,大伙兒聊聊天、交流交流,這是在家看電視感受不到的樂趣。”白柳社區居民楊居政說。
如今,在旬陽市的廣袤鄉村,一支由22人組成的鄉村公益電影放映隊,以“一月一村一場次”的頻率,為大山深處的人們點亮銀幕,將文化的種子通過放映機播撒開來。
在電影放映前的等待時間,放映員還會通過“映前三講”的模式,將黨的政策、法律知識、文明新風等內容融入影片導賞,讓“露天影院”成為基層理論宣傳的流動課堂。
夜色漸濃,來榮安的“露天影院”仍然亮著。小小的銀幕點亮了鄉村,也點亮了群眾的生活。
“從爺爺到父親再到我,我們三代人與電影放映結下了不解之緣。這是一份傳承,更是一份責任。”來榮安說,只要還有觀眾想看,他就會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用光影為更多人帶去歡樂和溫暖。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02-33093-0.html三代鄉村電影放映員的“光影接力”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秦始皇”飆哈雷!西安千古情景區開啟沉浸式盛夏狂歡
下一篇: 微改造煥新城市動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