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大街上的京味吆喝表演
游客騎行體驗北京鐘鼓樓
近年來,以北京中軸線為載體,新玩法、新體驗、新消費場景層出不窮。其中,非遺、觀鳥、騎行是親近中軸線的3種常見方式。
這條縱貫古都南北7.8公里的人文脊梁,不僅是城市空間的骨架,也是傳統文化的璀璨綻放和凝練表達,沿線孕育和集聚了數量眾多、門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史研究會原會長李建平將中軸線比喻為“跨越七百年的樂章”,非遺則是裝飾音,賦予建筑靈魂。在這條軸線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同一串珍珠,串聯起歷史的厚重與生活的溫度。煙火氣與莊嚴感彼此交織,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北京中軸線的獨特風貌。
古都之脊生生不息,北京中軸線上自然生態優美,天壇的古樹名木烘托出古建筑的莊嚴肅穆的同時,也作為城市公園綠地為鳥類等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正陽門上、北海公園五龍亭前盤旋著相伴了600余年的“老北京”、北京中軸線申遺代言人——北京雨燕……人與鳥類和諧共生,這是獨屬北京的飛鳥故事。
在北京眾多的騎行線路中,中軸線騎行應屬“最北京”吧。7.8公里的長度,15個遺產點組成的中軸線不僅見證了北京城的發展和變遷,更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覆蓋胡同文化、會館文化、戲曲文化、老字號文化等。那些古建筑的線條和色彩、胡同里的樹蔭和蟬鳴、老字號的年輕姿態……一站站經過,騎行其中帶來流動性的體驗,是對古都北京的探索和重新發現。
在“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迎來一周年之際,中國旅游報社記者從非遺、觀鳥、騎行3種方式沉浸式體驗中軸線的獨特韻味。
非遺是解讀北京中軸線的密碼
“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明顯的交融性,也就是說物質文化遺產也帶有物質文化遺產屬性,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具體物質載體。”在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中國文化名片:北京中軸非遺之旅》圖書發布。活動現場,北京史研究會原會長李建平說,北京中軸線的獨特性在于,每處遺產點都呈現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表達。如果說中軸線是“跨越七百年的樂章”,非遺則是裝飾音,賦予建筑靈魂,是解讀北京中軸線的密碼。
融入生活
清晨,珠市口西大街北側,一座小公園里傳來咿咿呀呀的唱腔和悠揚的京胡聲。人們圍攏成半圈駐足欣賞,唱戲的、拉琴的、聽戲的,成了這座小公園晨景的一部分。小公園叫京韻園,是戲曲愛好者魏漫北京之旅的一站。
小公園入口矗立著一塊“京劇發祥地”地標石,附近有琴師拉胡琴的銅塑像,棚架上有京劇臉譜,就連石桌上也刻有相關的京劇知識。這一帶正是當年“徽班進京”的落腳點,魏漫穿行于百順、韓家潭一帶的胡同,經過那一幅幅經典戲劇劇目的浮雕,仔細閱讀一所所故居門口的介紹,如同瀏覽京劇發展路線圖。她的北京京劇之旅還包括去正乙祠、顏料會館看戲,去北京劇裝廠見識下盔頭制作、京繡傳統技藝等。“京劇文化融入生活,就是很生動的場景。”魏漫說。
《中國文化名片:北京中軸非遺之旅》圖書發布現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發布的5條中軸線非遺線路中就包括“國劇風韻”線路,探訪京劇發源地和興盛地,沉浸式體驗京劇藝術的臺前幕后。另外4條非遺線路為:“城南舊事”線路展現南城深厚民俗底蘊;“天街旺市”線路聚焦前門大街、大柵欄、鮮魚口等繁華老字號的商貿非遺;“紫禁天工”線路貫穿天安門廣場、故宮、景山、北海,凸顯皇家建筑與宮廷技藝的恢宏氣象;“市井之聲”線路囊括萬寧橋、什剎海、南鑼鼓巷、鐘鼓樓,呈現老北京胡同生活的煙火氣息。游客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角度深入體驗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處處有驚喜,拐進一條胡同,也許就能看到某個名人故居,和一段歷史風云勾連在一起,有歷史韻味又有生活氣息,充滿發現的驚喜。”魏漫說。
當代價值
北京中軸線上的非遺,成為游客體驗傳統文化的一扇窗口。
制胎、掐絲、點藍、燒藍……曾經,葉圣陶《景泰藍的制作》這篇家喻戶曉的文章,讓一代人認識了這種精巧又復雜的非遺技藝。在北京琺瑯廠,游客不僅可以近距離觀察景泰藍制作工藝,還可以親身體會這項技藝的獨特魅力。“景泰藍制作有10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馬虎不得。參與非遺體驗的青少年不僅能在現成的掐絲銅胎上繪出驚艷的色彩,還有不少人能獨立掐絲和點藍,自主完成一件景泰藍作品。”北京琺瑯廠相關負責人提到,“現在非遺體驗課要預約,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被‘老祖宗’的技藝和審美征服。”
中華老字號內聯升的大柵欄店,一層是擺滿各種鞋子的柜臺,二層是國潮文化體驗空間——大內·宮保咖啡,三層有北京布鞋文化博物館。社交平臺上,不少游客留言,有人說:“到二層喝咖啡、打卡,還順帶挑選了幾雙鞋。”咖啡也主打在地文化特色,用老北京二八醬和牛奶特調的“糖火燒”、山楂味的京味冷萃,地道。
全聚德旗下的中軸食禮店鋪里,“齊活兒”下午茶套餐幾乎是桌桌必點,艾窩窩、豌豆黃、驢打滾等16味京式點心小巧精致,配上桂花酥酪或是一碗小米粥,就是一套“新中式下午茶”,對不少游客來說,美味又“出片”。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鄭芳提到,非遺正青春,非遺體驗的創新模式,與當代生活連接,呈現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
回味無窮
記者曾在北京鼓樓體驗過以“時間的故事”為主題的數字光影展,其中,“聲音”是一個有趣的媒介。“臭豆腐,醬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當游客將耳朵貼近安裝在墻上的喇叭形聽筒,按下按鈕,便能聽到各種曾經回蕩在鐘鼓樓附近的老北京叫賣聲。“四九城里聽鐘聲”展品裝置前,當記者戴上耳機,輕觸互動屏,便可選擇聆聽神武門、午門、正陽門等任意一座城門的鐘聲。
現如今,鼓樓二層每天會舉行擊鼓表演,游客可以親身感受那鼓聲直擊心靈。而在鼓樓腳下的廣場上,游客還能看到老北京人玩空竹、踢毽子的生動場景。歷史的回聲,時間的故事,傳續至今。
正如《中國文化名片:北京中軸非遺之旅》中提到:“天壇的祭天禮樂、前門老字號的匠心傳承、天安門廣場的恢宏氣度、故宮太廟的營造技藝、什剎海和南鑼鼓巷的京腔京韻、鐘鼓樓的晨鐘暮鼓與天空中回蕩的鴿哨交響,共同賦予中軸線無可替代的文化深度與情感溫度。”
在李建平看來:“天壇、祈年殿的建筑形制是物質載體,但它承載的‘天人合一’哲學、二十四節氣農耕智慧等是跨越時空的精神遺產。鐘鼓樓‘晨鐘暮鼓’的報時傳統不僅指導了古代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更告訴我們時間寶貴,要珍惜時間……”活著的非遺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
李建平的腦海中勾連出北京中軸線非遺之旅的節點,只聽他娓娓道來:“當游客漫步于北京中軸線,在前門大街的老字號選購張一元茶葉、天福號醬肉贈與親朋好友,帶回綢緞、鞋帽服飾裝扮美好生活,去便宜坊、東來順、都一處等餐廳體驗一頓豐盛的京城美味,到劇院會館看一出京劇、皮影戲,聽一次京韻大鼓、相聲快板,看一場雜技表演,放飛一只曹氏風箏,請上一尊泥塑彩繪兔兒爺,這段旅程便回味無窮。”
騎進流動的古都中軸畫卷
“當你的車輪經過萬寧橋的鎮水獸浮雕,在胡同拐角撞見唱戲的本地票友,行過鼓樓邊遇到喝著咖啡的年輕人,就會明白騎行為何被歸為‘第三種旅行方式’——它讓城市成為‘活的’博物館。”在國家金牌雙語導游,北京中軸線申遺傳播達人竇俊杰看來,全長7.8公里的中軸線是北京城建史最密集的密碼本,而騎行正是破譯密碼的鑰匙。6月25日,記者以騎行的方式與北京中軸線親密接觸。
體驗北京中軸線騎行,很多人選擇從南端永定門開始,途經天橋、正陽門、天安門、故宮、景山、萬寧橋,最終抵達鐘鼓樓。移步換景間,這些歷史坐標串聯成一幅流動的古都畫卷。永定門是首站,作為中軸線上最年輕的一員,2004年復建的永定門采用了原形制、原尺寸和傳統木結構的做法,盡量做到原汁原味。
經過熱鬧的珠市口、前門大街,綠樹合攏,南池子大街上的煙火氣中有一種沉靜。40多米高的景山萬春亭是中軸線上的一個高點,俯瞰遠眺,景象讓人震撼不已:南邊故宮三大殿的明黃琉璃瓦如金色的波浪般起伏鋪展,與更遠處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簡潔明快形成奇妙的呼應;西邊北海公園的白塔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碧波蕩漾的湖心之上;而北邊的鐘鼓樓又恰似兩枚沉穩的印章,穩穩地收束了這條貫穿南北的視覺軸線。
騎行中軸線,不僅是看建筑,更是讀文化。沿途,記者深入胡同,感受著中軸線上的市井百態與文化傳承。位于景山后街10號的北京金石博物館是一座依托明代古剎(慶云寺)改建的博物館。坐北朝南的二進院落布局、保存完好的建筑形制,以及豐富的金石文化內容,讓這里成為中軸線上一處新的文化地標。
“紅色經典 金石永固——新中國開篇與北京琉璃廠金石文化展”是這里的核心展覽,1∶1復刻的“開國大印”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觀看。來自上海的歷史愛好者陳宇向記者介紹,“開國大印”的設計者和雕刻者是篆刻大師張樾丞。當年,張樾丞先用隸、宋、漢篆、秦篆4種字體畫出了4張“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的樣本,最后確認使用了宋體字的印樣。“因為宋體字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認。”陳宇說。
北京金石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介紹,館里除了舉辦各類非遺等文化活動外,作為黨員現場教育教學點,還精心策劃了創新黨建體驗活動《金石之聲》,讓黨員同志深入了解黨的歷史,切實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離開北京金石博物館騎行至地安門,比故宮還年長的元代遺物——萬寧橋那古樸的石拱就突然出現在了記者眼前,石橋東西石拱券上方的鎮水獸浮雕在陽光的照耀下清晰可見。萬寧橋是京杭大運河最北邊的一個閘口,以前,南方來的漕船都要經過萬寧橋進入積水潭。如果穿越回元代,站在萬寧橋上向西看,碧波蕩漾的積水潭里滿是南方來的漕船,繁華一時。歲月流轉,萬寧橋的位置與功能始終不曾改變,它依然是北京中軸線的第一橋和城市建設的基準點,見證了北京城市的發展變遷,也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來到鐘鼓樓,中軸線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文創店、咖啡館、書店等豐富的新業態,展現了現代都市的活力。“中軸線不僅是歷史的軸線,也是現代都市文化的創新軸線。”竇俊杰說,近年來,隨著中軸線旅游熱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新興文化業態在這里生根發芽。
位于鐘鼓樓附近的“點絳唇”京劇主題咖啡館是竇俊杰向記者推薦的一處集傳統文化和現代潮流于一體的生活空間。記者一進店,就被盔頭、絨花等京劇主題裝飾深深吸引,而“點絳唇”“皂羅袍”“南歌子”等咖啡的名字更是充滿了戲曲的韻味。
“我們這里經常開設京劇體驗課,希望通過‘咖啡+戲曲’的主題空間形式,為市民游客營造一份獨屬于北京城的松弛感和浪漫感。”咖啡館老板劉振是一位青年京劇演員,這里原本是他的工作室,后來改開咖啡館就是想讓欣賞鼓樓的游客也能體驗京劇文化的魅力。
來此體驗的大學生張萌說:“我們在社交平臺上看到‘騎行+京劇’路線,特意來打卡,沒想到老胡同里竟藏著如此新潮的玩法。”記者了解到,這家咖啡館還經常與周邊社區合作,開展京劇戲曲推廣活動。
當夕陽為鐘鼓樓描上金邊,這次騎行之旅接近尾聲。在竇俊杰看來:“中軸線的魅力,在于它讓每個騎行者都成為歷史的參與者。”當車鈴在暮色中輕響,這條貫穿古今的軸線仍在生長。
中軸古建因飛鳥而靈動
全長7.8公里的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是文化的軸線,也是生態的軸線,蘊含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中軸線的空間秩序疏朗壯美,其間遍布生機勃勃的自然樂園,吸引著無數動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其中不乏我們人類最親密的伙伴——鳥類。近日,記者跟隨公益觀鳥組織在中軸線上觀鳥。
如果從空中從俯瞰中軸線,天壇內壇和外壇圍成一個大大的“回”字形,周邊被滿眼綠色所包裹。天壇公園綠化率高達90%,成為北京二環內最大的城市“綠肺”。這里有古柏林海,古樹名木烘托出古建筑的莊嚴肅穆的同時,也作為城市公園綠地為鳥類等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
6月21日清晨,在天壇公園西門處,記者先是和黑尾蠟嘴雀相遇,其以粗壯而憨厚的大嘴巴和光亮的蠟質感喙而著稱。自然之友野鳥會觀鳥領隊大啾老師介紹,鳥類的鳴聲一般分為鳴叫和鳴唱兩類。蠟嘴雀的鳴唱很具有標志性,悠揚而婉轉,即使距離很遠,也能清晰地傳入耳中。
之后,烏鶇、灰椋、大斑啄木鳥、戴勝開始進入視線,頗有意思的是,鳥兒并不怕人,有一只戴勝竟“大搖大擺”穿過小路。“這有點像是天壇公園的松鼠、野貓,展現出一種大膽的活潑,和人十分親近。”觀鳥愛好者曉娜說,天壇的游客多,晨練的人也很多,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光影流轉在古樹之間,大斑啄木鳥叼著蟲子來了,幼鳥張開嘴巴接住,這是溫馨的鳥兒親子場景。有時候,幼鳥就跟在成鳥身后踱步,悠閑自得,忽地又振翅高飛。6月底,鳥兒的繁育期接近尾聲,鳥寶寶到了該學習飛翔、覓食的時刻。
大啾老師告訴記者,天壇公園園內除留鳥外,春、秋兩季還會有大量長途遷徙路過北京的旅鳥把這里作為驛站休息和覓食,這樣就使得天壇公園成為一年四季都可以開展鳥類觀察的場所。
觀鳥活動也是一次調查摸底,有觀鳥愛好者認真記錄看到的鳥及鳥種數量。小學三年級的王一一是學校觀鳥社團的成員,從始至終,她一直抱著一本北京觀鳥手冊,上面做滿了筆記,觀鳥入門后,她試著從鳥兒羽毛的色彩、飛翔時的翅形、拍翅膀的節奏識別鳥類。爸爸媽媽特別支持她的愛好,爸爸裝備齊全,儼然是一名資深觀鳥愛好者了。媽媽說,走進大自然,與自然親密接觸,是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事情。
記者跟隨大啾老師穿梭在天壇公園的林間小道,仔細尋覓鳥兒的蹤跡。在臨近北門的空場間捕捉到一只紅隼展開羽翼飛過的痕跡,在東門附近和一位老奶奶交流了黑頭鳾筑巢育雛的智慧,在祈年殿附近仰望盤旋在穹頂的雨燕……“以前來天壇是來看松鼠,沒想到觀鳥也這么有意思。”6歲的開芯說。
“這個季節的雨燕最多了,雨燕是北京夏候鳥的代表。”自然教育從業者好望角說,每年2月,它們從非洲大陸南端啟程,跨越紅海、中亞數國,飛過天山,不停歇地飛抵北京。從初春到盛夏,雨燕在北京筑巢、產卵、孵化、育雛……
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妮妮”到北京中軸線申遺推出首個數字形象,再到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吉祥物,都可以看到雨燕的身影。它們小巧靈活的身姿與精美的古建相映成趣,雨燕已經成為古都的一個生態符號、一種活態文化遺產。
北京中軸線上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的古建筑等,是雨燕喜愛的“家”,縱橫交錯的梁、檁、椽等復雜構造,是適宜它們筑巢的場所。“有一次,我站在祈年殿門口,看到雨燕在大殿上方層層斗拱托起的圓形藻井上盤旋,有一種非常震撼的美。”好望角說。
清晨和傍晚,在天壇、故宮、先農壇、正陽門、北海公園等處,飛翔的雨燕展開鐮刀狀的翅膀不斷盤旋、俯沖,發出密集的歡歌,它們是中軸線上空靈動的主角。大啾老師還提到,不只是中軸線,如今在北京有立交橋的地方就可能看見雨燕的身影,哪怕是人群和建筑密集的國貿橋。
北京中軸線不在遠方,它就是無數人生活的“附近”。抬頭仰望,各種各樣的鳥兒就在視野之內,人與歷史、自然,因為觀鳥,有了最親密的聯結。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95-1605-0.html三種方式親近北京中軸線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江蘇蘇州:民俗博物館里的江南生活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