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三伏天,各地持續高溫,西安市氣象臺7月14日發布高溫紅色預警信號。這時,街頭巷尾的冰鎮飲料成了不少人消暑的“標配”。便利店的冷柜前總是擠滿挑選冰飲的顧客,外賣平臺上的飲料也備注上了“多冰”。然而,醫生卻指出,冰飲帶來的清涼感實則是一種短暫錯覺,過度依賴反而可能讓身體陷入“越喝越熱”的循環。
冰飲解暑是錯覺 身體“反擊”反增燥熱
“其實,人體是個精密的‘恒溫系統’,正常體溫維持在37℃左右,即使外界溫度劇烈變化,身體也會通過調節機制讓核心溫度保持穩定。”西安市紅會醫院消化內科南院區負責人施育鵬說,當我們喝下冰飲時,低溫會讓口腔、食道和胃黏膜的血管突然收縮,就像一根受熱膨脹的水管突然被冰水澆淋,血管壁會迅速收緊。這時候,胃腸道的蠕動會變得異常,原本規律的收縮舒張節奏被打亂,輕則出現胃脹、腹痛,重則可能引發痙攣,那種突如其來的絞痛往往讓人直不起腰。消化內科近期接診的患者中,就有多位因一次性飲用大量冰飲出現劇烈腹痛,經檢查為胃腸痙攣。
很多人覺得冰飲解暑效果好,施育鵬表示,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夏季,身體毛孔張開,處于散熱狀態,血液集中應對外界高溫,人體通過適度排汗調節體溫,而冰飲料雖然會帶來暫時的舒適感,但大量飲用會導致汗毛孔宣泄不暢,機體散熱困難,就像給正在散熱的身體加了層“蓋子”,熱量憋在里面散不出去。同時,冰鎮飲料進入身體后,身體為了維持核心溫度,會啟動“防御機制”,加快新陳代謝來產生更多熱量對抗低溫,反而可能讓你覺得更熱。而且,大量出汗時,人體不僅丟失水分,還會流失鈉、鉀等電解質,單純喝冰飲只能補充水分,無法彌補電解質的損失,時間久了可能出現乏力、頭暈等脫水癥狀。此外,冰飲還會引起血管收縮、黏膜缺血,從而減弱胃腸消化功能和殺菌力,造成痙攣性疼痛,甚至導致腹痛、腹瀉。相比之下,室溫的淡鹽水、綠豆湯等飲品,既能補水又能補充電解質,解暑效果其實更持久。
特殊人群需“控冰” 科學飲用有講究
冰飲對不同人群的影響存在明顯差異,兒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尤其需要謹慎。施育鵬表示,兒童胃腸道黏膜嬌嫩,頻繁飲用冰飲會刺激胃腸黏膜,導致食欲下降、腹瀉等問題,近期門診中因貪涼引發腸胃不適的兒童增加不少。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血管彈性下降,冰飲可能加重血管負擔,影響血壓穩定。同時,身體消化系統在夏季本就處于相對偏弱的狀態,飲食不慎極易加重胃腸道疾病,所以有些人會出現食欲減退或者上火等癥狀。
對于健康人群,飲用冰飲也需掌握“度”與“法”。施育鵬建議避免在空腹或飯后半小時內喝冰飲,此時胃腸道較敏感,易受刺激;運動后應先休息10分鐘,飲用少量溫水后再小口慢飲冰飲,且每次攝入量不宜超過200毫升。“將冰飲含在口中溫熱幾秒再咽下,能減少對消化道的直接刺激,這是簡單卻有效的保護措施。”
施育鵬強調,偶爾適量飲用冰飲無須過度焦慮,但長期每日飲用甚至替代白開水,則可能損害胃腸功能。夏日消暑更應注重“溫和補水”,不妨嘗試將飲品冷藏至10-15℃,既能保留清爽口感,又能減少對身體的刺激,讓清涼與健康兼得。
西安報業全媒體首席記者 馬相
編輯:趙曉雪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62-13667-0.html高溫天喝冰飲最降溫?醫生提醒:貪涼背后藏著這些健康“陷阱”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