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都認為,唯有天才方能造出偉大的作品,但今天我想說,無名的工人同樣能夠制造出毫不遜色的杰作。
5年質保1年就壞的“維修空談”
智能門鎖正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安全“守門人”,但隨之而來的售后維權困境卻讓消費者措手不及。
4月9日上午,消費者丁女士告訴記者,一年前通過“快手”平臺在線上店鋪購買了指紋鎖,保修期顯示五年,但如今電機故障,店鋪卻已關停,聯系客服卻僅收到“已無法聯系賣家”的回復。
“線上店鋪沒了,生產廠家總該負責吧?”丁女士順著當時銷售人員所使用的公司名稱找到了生產企業,卻得到更意外的答復:廠家告知從未生產過此款“無品牌標識”的鎖具。并且,廠家展示了所有產品型號,告知他們的線上線下門店從未售賣過丁女士手中的這款密碼鎖。
“現在這種造假售假的情況屢見不鮮,作為企業,我們也要啟動溯源處理。”企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廠家沒有該款密碼鎖相關配件,因此無法支持丁女士付費購買配件的訴求。
消費者權益該如何保障?為此,記者咨詢了濟南市公共法律服務分中心的李律師,“消費者維權時需要提供被投訴人的名稱(姓名)、地址,以及具體的投訴請求、消費者權益爭議事實。”李律師告訴記者,無論通過何種渠道購買,都應妥善保存交易記錄、與商家的溝通記錄、產品信息等材料。
截至發稿前,丁女士的投訴依舊在協商處理中,相關部門已及時介入。記者也在走訪中發現,密碼鎖在維修、安全、隱私等領域的維權較為常見。
智能產品“軟硬件”藏“硬傷”?
4月9日,記者通過“黑貓投訴”聯系到消費者張先生。“通過一次展銷會,我才知道花4200元購買的指紋鎖,實際原廠價格僅為3200元。”張先生表示,考慮到商家需要利潤,當時沒有追究差價過高的問題。“然而,用了不到一年,指紋鎖的門把手突然斷裂,產品不僅價格高,連基本質保都打折了。”
一位受訪者向記者展示了他的指紋鎖像素不佳的問題。“通過電商平臺購買的指紋鎖,商家宣傳的是200萬像素,實際只有7萬像素。”受訪者為此進行投訴。
商家是否有誘導消費宣傳之嫌?記者致電品牌方,旗艦店品牌經理告知,“產品頁面顯示的1080P是屏幕分辨率,并沒有直接標注攝像頭像素。但客服人員是新員工,在消費者詢問像素時沒有及時說清楚。鑒于客戶已使用4個月,可以給客戶提供‘退貨退款’處理或者免費升級該品牌更好的款式。”消費者則認為,“1080p的視頻分辨率,畫面應有約207萬個像素,而實際只有7萬像素。”截至發稿前,雙方還在協商中。
記者發現,在黑貓投訴等線上平臺的訴求中,部分智能門鎖還會出現沒反應、指紋打不開,需要常備備用鑰匙等問題。此前,有新聞報道顯示,江蘇淮安的李女士曾被智能門鎖擋在門外,面對黑屏門鎖無計可施,只能撬棍破拆。
對此,記者來到一家位于市中區的知名品牌客戶服務中心,產品經理李蕭然介紹,智能門鎖打不開原因復雜。除質量問題以外,硬件上,電池電量不足較為常見,部分產品電池續航差、電量顯示不準,機械部件長期使用易磨損老化。軟件層面,系統漏洞或故障會引發死機等問題,導致解鎖功能失效。在低溫、潮濕環境下,智能門鎖也容易出現故障,像北方冬季電池性能受影響,潮濕環境中內部電子元件易受潮短路等。
“鎖不住”的隱私困惑
10日中午,記者在文旅城鵲華居小區見到了業主薛女士,“鄰居安裝的帶監控密碼鎖侵犯我們家的隱私。”薛女士告訴記者,鄰居家的密碼鎖位置正對自家門口,把自己家人進出和訪客情況拍得一覽無余。
針對此事,記者致電山東盛伊恒律師事務所的曹律師,他的建議是,門鎖帶監控攝像頭對著鄰居門口是否違法,主要取決于是否侵犯了鄰居隱私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如果攝像頭僅拍攝公共區域(如走廊),且未涉及鄰居的私密空間(如門窗、院落),通常不構成侵權。若攝像頭能拍攝到鄰居的家庭成員活動或出行規律,則可能侵犯隱私權。如用于保障個人財產安全,且未將監控畫面公開或傳播,一般不被視為違法。
“我們安裝這種密碼鎖,目的是保障個人財產安全,并沒有將監控畫面公開傳播過。”在協商過程中,鄰居王先生也表達了他的觀點。
為了及時解決業主訴求,社區也及時介入,工作人員在調解中表示,社區無法強制業主更換密碼鎖,目前正在進行協商處理。
針對薛女士的投訴,曹律師建議,“如果協商不定,消費者可以通過仲裁、司法等途徑依法維護自己的權利。”
視界觀
新規為智能門鎖戴上“緊箍咒”
如何讓智能門鎖不再“鎖”住消費者?記者從發放的調查問卷中看到,“智能門鎖企業應當主動承擔主體責任”一欄被勾選的次數最多。
一款產品讓消費者買得放心、用得安心,本質上,需要企業從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到售后服務全鏈條提升質量安全水平。
律師提醒,消費者在購買智能門鎖時,不能只看價格和外觀,要仔細了解產品的技術參數、安全性能以及是否符合相關國家標準。可以參考專業評測機構的報告,或者向有使用經驗的人咨詢。
商家提醒,購買后,按照說明書正確使用和維護智能門鎖。定期更換電池,避免因電量不足導致門鎖打不開;設置復雜且獨特的密碼,不要使用生日、連續數字等容易被猜到的密碼;注意保護個人生物識別信息,避免被他人非法獲取。
據悉,2025年4月1日實施的《智能門鎖網絡安全技術規范》,明確規定了智能門鎖網絡安全技術要求、安全等級劃分和測評方法。標準的實施將為智能門鎖有效抵御遠程網絡攻擊、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守護百姓家庭安全提供技術支撐。給智能門鎖戴上“緊箍咒”。
原標題:融媒?深調查丨智能門鎖“鎖”住了誰?
值班主任:高原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4-5052-0.html智能門鎖售后維權難,標準出臺將有效規范行業秩序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