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年,武則天以謀反罪名殺死了宰相裴炎。當裴炎被抓后,朝中一片嘩然,大批官員為裴炎申冤辯護,但最終都得到了嚴厲的懲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武則天決定除掉裴炎的?真是武則天所說的謀反,或另有其他原因?
裴炎,唐高宗病重時拜相,受遺詔輔佐中宗,是當時的元老顧命大臣,對唐王朝忠心不貳。中宗即位初,重用韋后家族,欲以韋后之父韋玄貞為侍中,裴炎堅決反對,引起中宗不滿。裴炎懼,乃與武則天密謀,廢中宗為廬陵王,立豫王旦為帝。武則天臨朝稱制,裴炎與她的矛盾日益突出,光宅元年(684年)遭到了殺身之禍,被處斬于洛陽都亭,朝廷上下震驚不已。那么,武則天為什么要殺死裴炎呢?
武則天殺裴炎時冠以謀反罪,一些人認為這確有其事。歐陽修在《新唐書》中說:“豫王為帝后,不管天下政事,大權全部握在武太后手里。裴炎想在武太后出游龍門時,派兵把她抓起來,還政于天子。恰巧當時天一直下雨,太后不出門,其事也就沒有做成。”動用軍隊抓太后,日后說他謀反的確應該是可以成立的。《朝野僉載》中也談到了裴炎的謀反,不過是另一回事。故事大致上是這樣的:裴炎為中書令時,徐敬業打算謀反,命駱賓王設計讓裴炎一起參加到反武隊伍中。駱賓王兩足踩在墻壁上,靜靜地思索了一段時間,寫成了一首歌謠:“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他先是教裴炎家里的小兒朗讀,一傳十,十傳百,京城里的小兒都會唱了。裴炎想尋找學者破解這首歌謠,就找到了駱賓王。裴炎給他許多寶物錦綺,駱賓王一言不發。裴炎又用音樂妓女駿馬賄賂他,還是不語。兩人一起觀看裴炎家里的古忠臣烈士圖,駱賓王神色很嚴肅地說:“此英雄丈夫也。”于是說起自古大臣執政,常會改換社稷,裴炎聽后十分高興。裴炎問謠言中的“片火”、“緋衣”是什么意思,駱賓王北面而拜說:“你就是真人也。”裴炎于是就與徐敬業等一起合謀怎樣反對武則天。揚州起兵后,裴炎作為朝廷中的內應,寫了一封信給徐敬業,內中只有“青鵝”二字。有人告發了他,朝中官員不能破解二字的意思,武則天看后說:“這個青字,拆開來就是十二月;鵝字,就是我自與也,即我參加的意思。”于是決定把裴炎殺死。
這則繪聲繪色的故事,使一部分人相信裴炎的謀反確有其事。有人認為裴炎為人并不光明磊落,是一個妒功害能、氣量狹小的人,平時大家對他很有意見。他勾結徐敬業是確有其事,所以武則天屢說“炎反有端”,招致殺身之禍也就難免了。
有許多人不同意這種說法,他們認為武則天殺裴炎其實是武則天不能容納異己的結果。他們認為《朝野僉載》雖然成書較早,但小說成分居多,所載的事情經過充滿了豐富的想像,缺乏事實根據。裴炎的謀反,其實是武氏集因的誣陷,兩《唐書》和《資治通鑒》都不載他與徐敬業有勾結,《通鑒考異》認為這些記述“皆當時構陷炎者所言耳,非其實也”。而從裴炎的表現來看,也無與徐敬業等人合謀的跡象。徐敬業等人起兵時是以匡復廬陵王為口號,怎能以裴炎為帝呢?身為宰相的裴炎,如果僅憑駱賓王的幾句歌謠就想稱帝,那也太不近情理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武則天下毒手殺裴炎的?有人指出,睿宗即位后,武則天仍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裴炎效忠李唐王室的行為勢必和武則天發生矛盾。先是裴炎反對武則天追王自己的祖先、立武氏七廟,后是徐敬業起兵反武后,武承嗣、武三思屢請武則天找借口殺掉韓王元嘉和魯王靈夔,以斷絕叛軍宗室之望,執政者都不敢表態,只有裴炎力爭不可,引起了武則天對他的嫌惡。徐敬業起兵最緊張的時候,裴炎向武則天進言說:“皇帝你年紀已經很大了,沒有必要凡事都親政,使得徐敬業之類的猾堅之人有話可說。如果太后還政,像這樣的亂賊不討伐也可以破滅。”聽了這樣的話,武則天不被激怒才怪了。在武則天要改朝換代之際,身邊卻有著這樣一個唐室忠臣,這就是裴炎真正的死因。
也有人認為裴炎確實沒有謀反,但并不因為他是唐室忠臣就遭到武則天的憎恨。主要原因是裴炎兩次得罪武則天后,認識到自己處境很危險,所以在徐敬業起兵后,不積極平叛,反而讓武則天交權,這是為了個人的前途利益,置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顧,遂遭殺身之禍,其被殺完全是咎由自取。而不同意這種看法者認為既然裴炎自知處境危險,身居高位的他為了保全自身,理應做出一些迎合武則天的姿態才是,相反卻希望藉此勸武則天還政,這只能表明裴炎是對李唐王朝的忠心和在政治上的幼稚與天真。
武則天最終決定殺裴炎的原因,到底是像武則天說的謀反,還是如一些人說的因為他是唐室忠臣,或為了一己私利,這還需人們進一步探索。在武則天執政時期,酷吏政治的特點非常鮮明,濫殺無辜時有發生,裴炎難道也是當時的犧牲品?如果確是這樣,就真正成了唐朝歷史上的一大悲哀。
“洪憲太子”袁克定是袁世凱的長子,他長期在袁身邊出謀劃策,是民初政壇赫赫有名的風云人物。
袁世凱死后,袁氏家族失去了靠山,家境每況日下,后來袁家在河南的家產又被國民黨政府沒收,昔日呼風喚雨的袁大公子只好靠典當為生。抗戰期間華北淪陷,袁氏舊部、臭名昭著的賣國賊曹汝霖為日本人充當說客,勸袁克定把老家彰德洹上村私家花園賣給日本人。袁氏族人為了得些好處,也紛紛縱勇袁克定賣掉祖產,但袁克定堅決不同意,以“先人發祥之地,為子孫者不可擅自出售”為由婉拒了日本人。
這時華北日軍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見袁克定經濟拮據,便以高官厚祿誘其出山到華北偽政權任職,以籠絡北洋舊部,但世事洞穿的袁克定不愿背個漢奸罵名,也沒有同意。后來袁克定還專門登報聲明,表示自己因病不問國事,并拒見賓客,據說還有人將刊登他聲明的那張報紙裝裱起來,題詩表彰他的氣節。對此,袁的密友、民國四公子之一的張伯駒曾評論說:“人知梅蘭芳蓄須明志,其時北京淪陷八載,克定身處困頓之境,拒任偽職,也是有氣節的,可惜知之者甚少。”
建國前夕,袁克定已到垂暮之年,他多年來從不治生計,又有男寵之癖,家產已基本耗盡。天津一住宅售價85萬元,全被貼身傭人白鐘章領去;家中的一些文物,又被傭人申天柱以供他晚年生活費用為由,借口開一古玩店而全部騙走;其子袁家融,又把僅余的股票全部折價投資于其內兄在天津開的新懋交易行內,當時言明營業所得利潤供袁克定余年的生活費用,可以隨時支取,但后來袁家融不念其父年邁生活無著,分文不給,致使袁克定兩手空空,生活無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張伯駒先生便將其從頤和園寓所接到自家供養,一切生活費用均由張承擔。
關于此事,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在《承澤園軼事》中這樣寫道:“承澤園位于海淀暢春園稍西北,本是果親王胤禮的賜園,故名‘承澤’。我在燕京大學讀書時,它是張伯駒先生的居所。其內有小樓兩重,樓上住的是袁大公子--即袁世凱洪憲稱帝時的‘大太子’。袁張兩家是至親,此時大公子孤身無依,故張先生養之。”
進入高齡的袁克定在張家足不出戶,每日都以讀書自娛,張伯駒交游甚廣,家中賓客盈門,袁克定從不下樓參與。全國解放后,曾任北洋政權教育總長的章士釗以中央文史館館長的身份,在文史館給袁克定弄了個館員的名義,每月有五六十元的生活費。每次領到錢后,袁克定都要全部交給張夫人潘素以貼補家用,但張伯駒總是讓夫人將錢如數退回,淡泊如云的張伯駒事后曾對朋友說:“我既把他接到家里住下,在錢上就不能計較了。”1958年,80高齡的袁克定在張家安詳辭世,當時只有次妻馬彩云在其身邊,其后事全由張伯駒代為料理。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2-4777-0.html唐朝宰相裴炎被殺之謎:武則天因何要除掉裴炎?是真的還是假的?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