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的斗爭并沒有因為明光宗的病逝而結束,紅丸案的余波尚未蕩平,宮中接著有發生了另一樁離奇的大案——移宮案。要弄明白移宮案的前前后后,還要從光宗的寵妃李選侍說起。李選侍本來是鄭貴妃宮里的一名侍女,后來在鄭貴妃的訓練之下,成為一名出色的美女。
鄭貴妃為了討好光宗,便將李選侍連同其她七位美女一同送給了光宗朱常洛。希望有朝一日這些美女獲得光宗得寵愛,自己也好利用這些女人從中牟利。李選侍入宮之后,很快討得了朱常洛的歡心。在宮里的地位迅速上升,很快爬到了僅次于皇后的位子,并且替光宗撫養日后的皇太子朱由校,地位由此更加特殊,幾乎掌握了后宮的實權。而且她還同鄭貴妃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李選侍極力的想通過的鄭貴妃的力量將自己扶上皇后寶座,鄭貴妃則想利用李選侍在皇帝面前說話方便的機會,幫她事先作皇太后的夢想。
后來光宗病重,這兩件事就拖了下來。但他打算封李選侍為皇貴妃,并當著大臣的面,告訴皇長子熹宗朱由校要視李選侍如親生母親,視為太皇后。可是,還沒等皇帝的話說完,李選侍便掀開帷幄,叫皇長子朱由校進去。朱由校進去后,對父皇朱常洛說了一句:“要封皇后!”眾大臣聽后全都變得瞠目結舌。朱常洛也面色一變,一言不發。
他知道這一定是自己寵愛的李選侍在幕后指使,這個李選侍心計深沉,決不會甘心久居人下,她在宮中一向以敢作敢為、大膽果斷著稱。所以,盡管李選侍一再要求皇帝立她為皇后,但是光宗始終沒有答應,他怕李選侍一旦被冊封為皇后,她便可以通過自己撫養的朱由校,間接地控制朝政。所以他只封她為皇貴妃,說什么也不同意封她為皇后。
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一,朱常洛在宮中暴斃。李選侍卻仍住在皇帝、皇后的寢宮乾清宮,絲毫不想搬出乾清宮。按照明代的制度,外廷有皇極殿,內宮有乾清宮,都是屬于皇帝、皇后專用的。而李選侍是想借年僅十五歲的光宗長子朱由校掌握朝政,坐鎮乾清宮,進而統馭后宮。
朝中大臣們見此狀況,都猜到了她的心思,于是都在心里暗暗擔憂。給事中楊漣對大臣周嘉謨、李汝華說,“宗社事大,李選侍非可托少主者,急宜請見嗣王,呼萬歲以定危疑……移住慈慶為是。”兩人聽了,均深有同感,便一起去見輔臣方從哲。群臣商量過后,又一起奔向皇宮,楊漣率先奔進后宮,太監們執棍攔阻。楊漣怒斥說,“皇帝召我等至此,今晏駕,嗣主幼少,汝等阻門不容入臨,意欲何為?”太監們一時不知所措,只得讓開,諸臣這才進入。眾位大臣見了光宗朱常洛的靈位,都痛哭了一番,然后就請求拜見皇長子朱由校。李選侍將朱由校留在暖閣,不讓他出來。宮里耿直的老太監王安哄騙李選侍,這才把朱由校抱持而出,眾人連忙叩頭,齊呼萬歲。朱由校立在那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嘴里只是說:“不敢當!不敢當!”群臣奏請進詣文華殿。然后,朱由校登上一頂小轎。大臣劉一璟、周嘉謨、張維賢、楊漣抬轎,倉卒前行。走了幾步,轎夫方到。這時,內侍李進忠三次奔來,傳李選侍的命令,召皇長子回宮,并喝斥諸臣說,“汝輩挾之何往?”楊漣怒叱李進忠,擁著皇長子登輿。
進了文華殿,朱由校西向坐定,群臣行大禮拜見,并請朱由校即日登基。朱由校不同意,只答應初六日登基。大臣進奏說,“今乾清宮未凈,殿下暫居此。”吏部尚書周嘉謨也說,“今日殿下之身,是社稷神人托重之身,不可輕易。即詣乾清宮哭臨,須臣等到乃發。”朱由校見到形勢如此,也知道事態嚴重,就點頭同意。楊漣這時對隨行的太監們說,外事緩急有諸位大臣,調護圣躬卻在諸內臣,責任重大。朱由校畢竟還只是個十六歲的小皇帝,也沒有什么主意,他不想封李選侍,但又下不了決心。朱由校身邊寵幸的太監王安,這時躬身跪倒說道:“皇上,可不能再這樣下去,陛下可立即下詔逼迫李娘娘搬出乾清宮。”朱由校聽了,陷入沉思。太監王安答應群臣一定盡職盡責規勸皇上,眾人這才退去。可是最后,大臣們合議,還是得即日正位,讓內官進奏,朱由校還是不允。眾人便在殿中坐等。這時吏部尚書周嘉謨又聯合眾臣合疏進奏,請求李選侍移出乾清宮,遷往別宮。御使左光斗明白指出,殿下今已十六歲,內有忠直老成的內官輔佐,外有朝中重臣輔佐,哪里乏人,還須李選侍像照顧嬰兒一般貼身相隨?因此,伏請即早決斷,如果李選侍借撫養之名而行專制之實,那武則天之禍就不會太遠了!左光斗用武則天來比喻李選侍,一則不希望出現后宮專權的情形出現,二是擔心朱由校血氣未定,把持不住,墜入當初唐高宗納父親后妃武則天的事情中。這確實一番肺腑忠言!
朱由校聽了,覺得甚是有理,便發布上諭,說移宮已有圣旨,冊封貴妃一事,尊卑難稱,著禮部再議。給事中暴謙貞卻毫不保留地坦白說;皇長子即將登上大寶,上有百靈呵護,下有群工擁戴,何用此婦人女子!而且李選侍并非忠誠愛國,萬一封典得行,專權用事,恐怕難以抑制。好在宮中忙亂,沒人理會,這一番話并未引出宮廷風波。
不料,李選侍那邊卻正聽取心腹李進忠的主意,邀朱由校和她同宮,還忿然宣言,要逮捕楊漣、左光斗。
這時,楊漣在宮門遇見李進忠,詢問李選侍何日離宮?李進忠搖手說,“李娘娘甚怒,今母子一宮,正欲究左御使武氏之說!”楊漣怒叱說,“誤矣,幸遇我。皇長子今非昨比,選侍移宮,異日封號自在。且皇長子年長矣,若屬得無慎乎?”李進忠被逼問得默然無語。
科道官員惠世揚、張潑從東宮門出來,聽了這件事也大驚失色,說今日選侍垂簾,下旨逮捕光斗。楊漣立即駁斥說,沒有這事!宮禁一時人心惶惶。誰也弄不清楚是如何變局,皇帝是親近李選侍對付朝臣還是傾向于朝臣疏遠李選侍,大臣們一個個孤疑滿腹。
過了幾天日子,李選侍還是住在乾清宮,逍遙自在,根本沒有移宮之意。楊漣便直言上奏,說先帝過世,人心惶危,都說選侍假借保護之名,陰圖專權之實,伏請殿下暫居慈慶宮,拔別宮先遷出選侍,然后再奉駕還宮。祖宗宗社最重,宮幃恩寵為輕。如今登基已在明日,哪有天子偏處東宮之處!這移宮一事,臣等進言在今日,殿下也當實行在今日。隨后,楊漣又去拜見方從哲。方從哲起初認為這件事不用太著急,晚兩天也沒什么關系。楊漣卻說,太子明天就要登基了,難道登基為天子后還要回到東宮的住處嗎?選侍今天不愿離開乾清宮,難道以后就會主動離開了嗎?方從哲最終被楊漣說服,兩人統一了意見后,又去請求太子頒下嚴令。
于是,朱由校登基在即時下令,命李選侍移出乾清宮,移住仁壽殿。他還下令收捕李選侍身邊的幾個親信太監,理由是他們涉嫌偷盜大內庫藏。如此情形下,勢單力孤的李選侍還是敵不過皇帝的一紙命令,移宮已成定局。這時群臣們倒反過來勸皇帝,看在昔日光宗的舊寵之上,遵照光宗的囑托,善待李選侍母女。小皇帝雖然對李選侍往日咄咄逼人的態度十分不滿,但還是接受了群臣的意見。
最終,在外廷大臣的嚴詞逼迫和宮中太監王安的恐嚇之下,李選侍終于無奈的決定移宮。九月初五日,她抱著皇八女,徒步從乾清宮走向宮中宮妃養老處—— 仁壽殿噦鸞宮。于是,這件震動宮闈的明朝三大疑案之一的“移宮案”終于落下了帷幕。李選侍以失敗而告終,熹宗朱由校進駐乾清宮,登上寶座。
李選侍封后的要求沒有實現,做皇太后控制朝政的愿望也落了空。她賴在乾清宮不走是否是受到了鄭貴妃得幕后主使,這個后人亦無從得知。但是其意圖很明顯,就是要通過控制皇太子朱由校來操縱整個朝政,據許熙重《憲章外史續編》記載,朱由校即位后說,李選侍命太監李進忠傳話:“每日章奏,必先奏看過,方與朕覽,即要垂簾聽政處分。”可見,她是有垂簾聽政的野心的,后人還推測,她之所以賴在乾清宮不走,就是要同鄭貴妃“邀封太后及太皇太后,同處分政事”。如果她的目的實現了,也許明朝就要先出一個“慈禧太后”了。
王莽決計終結漢室、開啟新朝。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還有一道重要的手續必須辦,這道手續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傳國玉璽,否則,另立新朝的一切努力,都會被人們看成是鬧著玩的,都是名不正而言不順的。
國璽現在在哪里?在太皇太后王政君起居的長信宮里,在她老人家晝夜嚴密地監管之下。“及莽即位,請璽,太后不肯授莽。”王莽已經取代劉氏登臨天子位,只差這最后一道門檻了,他來向姑姑索要國璽,太后守著國璽不肯給他。總不能不成體統地動手從老太太懷里去搶吧,王莽為此頭疼不已。情急之下,他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他的堂弟安陽侯王舜。王舜一向為人嚴謹,辦事細密,深得姑姑的信任和喜歡,讓他去辦這事一定能成。
王舜領命,但他也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躡手躡腳地進了長信宮,恭恭敬敬地給姑姑請過安。王太后看到王舜的第一眼,便猜出了他此番的來意,又是為傳國玉璽來的。不等王舜開口,一向慈眉善目的王太后,對著他劈頭蓋臉地動了粗口:你們這伙喪了良心的小子,父子兒孫蒙受漢家恩德,家族世代享盡榮華富貴,如今非但不知報答人家,安心輔佐幼弱的皇帝,反來趁機奪人之國,一點情義都不講,臉都不要了!你們兄弟倆(王莽、王舜)簡直豬狗不如!王舜面對太后這一通罵,只能低頭受著,一句不敢辯解。
王太后仿佛是蓄意要罵個痛快,繼續怒斥道:再說了,你們既然假借符命另立江山,做了皇帝,本事那么大為什么不去自個兒做個國璽,非要來搶我手里這塊亡國不祥的東西!越罵老太太越來氣,越罵聲音越大:你們給我豎起耳朵聽著,“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璽俱葬。”老身永遠是漢劉的女人,說死便死,寧可抱著這塊印璽一同進墳墓,你們也休想得到它!
罵著罵著,老太后禁不住流下了兩行熱淚,身邊服侍她的宮女奴婢們,也都跟著傷心起來。王舜來前雖說是有思想準備,但沒料到老太太如此堅定和難過,看到姑姑的淚水,他也不禁心酸。沉默了好一陣子,王舜硬著頭皮跪到姑姑膝前,央求著說:您老人家罵得對,我無話可說,可如今事已至此,堂兄王莽登基就差這塊國璽了,姑姑,您難道能永遠抱著它嗎?
王太后想了又想,木已成舟,假如她真地不撒手,王莽必定會三番五次來派人登門,沒準還會干出讓天下人恥笑的出格事。她一把抹去臉上的淚水,拿出傳國玉璽狠狠地摔到地上,嘆息了一聲說道:我老了已經要死的人了,你們兄弟們這么干,是要遭報應的!
王舜從地上撿起國璽,拜過太后,一溜煙跑回未央宮交給了王莽。
眼看著侄子們竊人之國,摔下國璽的同時,王太后已心如死灰。
做了新朝皇帝的王莽,琢磨著要把王太后漢朝的尊號改成本朝的,他命人制作了全新的太后璽綬,擔心姑姑不配合,他先讓一個心腹上書提議此事,然后他揣著奏疏來見太后,親眼讓姑姑閱罷臣子提議,這才戰戰兢兢說明了意圖。王太后半晌丟下一句話:這事該辦!——如今還不是你小子想怎樣就怎樣,何必來請示我?!王莽當然聽出了姑姑話里有話,忙自責道:這是無德臣子的歪主意,罪該萬死。一計不成,王莽又想出個辦法,由一個叫張永的人獻上一面帶符命的鑲玉銅鏡,上刻“太皇太后當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字樣,最終用這一招,忽悠著老太太接受了“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的尊號。
改了太后的尊號,王莽的用意就是不想讓姑姑再與漢朝有任何的瓜葛。接著,他派人損毀了漢元帝的寢廟,在原地給姑姑修建了一座寢廟,特地把漢元帝寢廟原來的正殿,改造挪作姑姑文母太皇太后設宴用膳之地。工程一完工,王莽親筆為之題名“長壽宮”。這一天,王莽為了討老太太歡喜,安排在新落成的長壽宮擺上酒筵,靜等王太后駕臨。王太后一到,豐盛的山珍海味沒引起她興趣,看到早先的元帝寢廟被破壞得不成樣子,大為吃驚,無心喝一口酒吃一口菜,老淚縱橫地現場哭訴開了:這是漢家的宗廟,都有神靈保佑,和你們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毀壞它?況且若是鬼神沒有知覺,又何必建造此廟,既然鬼神有知,老身作為孝元皇帝的妃妾,怎么可以褻瀆天子夫君的廟堂而拿來自己享用?“飲酒不樂而罷”,一場原本打算讓老太太高興的酒,到底沒喝成。
面對如此執拗而忠于漢室的姑姑,王莽左右為難。他當然希望姑姑支持贊同他的改朝換代,但又不能像對待其他臣民一樣去強迫她老人家。姑姑心系漢室,對自己的篡漢自立一直心懷怨氣,王莽 “求所以媚太后,無不為”,希望姑姑能笑一笑,辦法幾乎都用盡了。然而在王政君的心靈深處,漢室劉氏的正統地位是至死都不能撼動的,王莽越向她示好,老太太“愈不說”,越發地不高興,要跟你對著來。
王莽更改了西漢朝廷侍中(天子近臣)身穿黑貂的服飾制度,下令侍中一律著黃貂上朝,同時他變更了漢朝正朔之日(年月的起始日)和伏臘之日(夏季和冬季的祭祀時間)的日期。對于侄子鼓搗的一系列新鮮玩意,王太后偏不照辦。她要求身邊的人都得穿黑貂,而每到漢朝規定的元旦和臘日,她特意召集宮中人員大擺宴席,暢快飲酒,以示慶祝。
王太后以各種形式和手段,來顯示她維護法統的意志,表達她時刻懷念漢朝,永遠是漢室明媒正娶的媳婦。堅守著這樣的信條,老太太活到八十四歲,壽終正寢。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2-4120-0.html明朝移宮案的歷史真相:明朝差點就出個慈禧太后是真的還是假的?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