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朝堂的地方就有黨爭,再強勢的權臣也會有政敵,比如野蠻如董卓,最后也被王允和呂布算計死了;比如霸氣如曹操,有時候也對荀彧楊彪曹植很頭痛。
諸葛亮為了不讓劉禪心生疑慮,有時候不得不對自己的政敵持包容態度——如果對異見者趕盡殺絕,確實也對季漢丞相聲名有損。
現在想來,諸葛亮在蜀漢陣營內,除了公開叫板的李嚴李正方,還有四個潛伏極深的政敵——這四個潛伏敵人的危害比李嚴還大。
如果這四個政敵都被除掉了,蜀漢未必早亡,諸葛亮的名聲一定會更好一些——就不會被史料抹黑了。
李嚴是敢于公開跟諸葛亮分庭抗禮的托孤輔政大臣,這就不用說了。
咱們要說的是李嚴實際也是劉備一手提拔起來的,在正史中并不像演義小說寫得那么厲害。
劉備入蜀之時,李嚴在綿竹進行了短暫抵抗之后就投降了,而且投降之后的官職也不大,只被劉備任命為裨將軍。
熟悉漢朝軍銜的讀者都知道,裨將軍比偏將軍還小——王莽改制的時候,縣令同時也被授銜裨將軍,到了隋朝,裨將軍只有九品,隋煬帝看著這軍銜太小,干脆給取消了——三個臭裨將頂一個諸葛亮,就是因為裨將軍很微小或者能力不強。
然后李嚴逐步升遷,從犍為太守、雜號興業將軍一直做到了輔漢將軍領郡 犍為如故,雜號將軍兼太守,其職務遠遠小于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魏延魏文長,跟趙云趙子龍的翊軍將軍是一個級別。
但是因為先伐魏還是先伐吳問題上產生分歧之后,李嚴不但迅速超越魏延 疑似正在抗魏前線的魏延也反對分兵伐吳、遠遠甩開趙云,而且直接被越級提拔為尚書令,尚書令是個文官,但是卻兼任中都護統內外軍事,而且爵封都鄉侯、假節,跟丞相諸葛亮的武鄉侯分享軍政大權。
后來李嚴又給自己要了個驃騎將軍頭銜,在沒有設立大將軍大司馬的蜀漢政權,驃騎將軍就是最高軍事長官。
諸葛亮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這才聯合荊州集團、益州集團擺平了李嚴,把他趕回老家種地去了。
但是我們卻驚訝地發現,諸葛亮擺平了跳出來爭權的李嚴,卻忽略了三個更危險的敵人——有時候隱藏得越深的敵人越危險,就是這三個隱藏極深的政敵,毀了諸葛亮畢生心血。
首先我們來說諸葛亮批準放在劉禪身邊的機要秘書,此人名叫郤正,字令先。
郤正的祖父是個大貪官,在漢靈帝期間當益州刺史的時候橫征暴斂,被老百姓干掉了。
郤正的父親跟隨孟達一起投降了曹魏,被任命為中書令史。
郤正不知道為什么沒有追隨父親投奔曹魏,而是留在了蜀漢并且混進了行政中樞,從秘書吏混成了秘書令,掌管蜀漢政權機要文書。
按照時間推算,正傳中說郤正跟死太監黃皓比屋周旋,經三十年,皓從微至貴,操弄威權,正既不為皓所愛,亦不為皓所憎,是以官不過六百石,而免於憂患。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能發現兩個問題:第一,諸葛亮應該是見過甚至面試過郤正的,因為蜀漢滅亡 263年前三十年,公元233年左右郤正就混到了劉禪身邊,而諸葛亮是公元234年十月薨逝的;第二,郤正很低調,也很圓滑,掌握大量機密卻不顯山不露水,符合一個高級潛伏者的基本特征。
蜀漢滅亡,投降書是郤正親自操刀捉筆,看那投降書寫的引經據典文才飛揚,一定是事先準備好的——看郤正其他文章就知道,他并不是一個下筆千言一揮而就的快才。
更重要的一點,是晉武帝司馬炎在泰始八年親筆寫的表彰令正 郤正昔在成都,顛沛守義,不違忠節。
郤正守的是哪家的義,為誰盡忠節? 作為隱藏最深的潛伏者,郤正很低調,低調到諸葛亮都沒發現這個最危險的敵人之一。
而諸葛亮的另外兩個政敵,則公開聯手唱衰蜀漢,這兩個人一個叫譙周,字允南,另一個叫杜瓊,字伯瑜。
他們是蜀中集團利益的代表著,一直對荊州集團入主西川心懷怨念。
譙周和杜瓊曾經公開拿天象說事兒,這段現在看來別有深意的對話,被譙周的學生陳壽一字不落地記載在《三國之》中——本來陳壽是為老師辯護,但是我們卻能從這段對答中看出他們包藏的禍心。
因為那段對話越琢磨越有深意,所以原文轉述。
當時譙周問杜瓊昔周徵君以為當涂高者魏也,其義何也? 這話擺明了是誘導杜瓊回答:魏,闕名也,當涂而高,圣人取類而言耳。
杜瓊反過來問譙周:寧復有所怪邪?譙周攤攤手裝糊涂:未達也。
杜瓊這才說出了答案:古者名官職不言曹;始自漢已來,名官盡言曹,使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
這一問一答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蜀漢必亡,曹魏必將一統天下。
陳壽以這段話來證明自己的老師譙周和杜瓊有先見之明,吳蜀歸魏是天命所歸。
但這純屬欲蓋彌彰自打耳光——曹魏也沒笑到最后,三馬食槽之后,吳國是280年滅亡,而司馬炎已經在265年滅了曹家而稱帝了。
雖然預測不準,但是卻也坐實了譙周和杜瓊早有背漢降曹之心。
事實上劉禪還想退守南中做最后抵抗,是譙周力排眾議,把主戰派駁得啞口無言——其實孤軍深入的鄧艾已成強弩之末,如果姜維及時回援、東吳唇亡齒寒盡早發兵,即使不能聚殲鄧艾于成都,也可以從容退保南中以圖卷土重來。
諸葛亮還有一個政敵,這個人可以說是對諸葛亮積怨已深,因為這個人的父親曾受過諸葛亮的處罰。
這個人大家都知道,就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陳壽作《三國志》的時候,曹魏是本紀可以解釋為以曹魏為正統,陳壽投降后吃人家的飯,可以理解。
但是在《蜀書》中卻把劉焉劉璋放在第一篇,擺明了是在惡心劉備得蜀不正。
至于陳壽為什么記恨并抹黑諸葛亮,房玄齡在《晉書·卷八十二·列傳第五十二》中有明確詮釋: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
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
議者以此少之。
議者以此少之,就是后人因為陳壽寫史夾帶了私心私貨,所以大家對他的評價都降低了。
其實在陳壽寫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幾句話就把諸葛亮寫成了曹操司馬懿: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
連曹操也說若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而在陳壽眼里,諸葛亮比曹操的志向還遠大——比曹操志向還遠大,那成什么了?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2-3971-0.html諸葛亮在蜀漢有什么政敵?蜀漢中隱藏的四大政敵歷史真相是什么?不該存在的秘密是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