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民眾為何會對廉頗、曹操、諸葛亮有這些根深蒂固的誤解,在國家博物館歷史學博士田率看來,其緣由主要是對這些人物進行文學藝術 再塑時,創作者本身對其有所誤讀,而后世又口口相傳以訛傳訛。
火燒阿房宮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然而現代考古學家卻說,阿房宮并沒經歷過火光之災。有太多相似的例子證明:其實,我們卻對古人、古事誤會深重
戲臺上曹操一亮相總是白臉;諸葛孔明就是德藝雙馨地一年到頭搖著鵝毛扇,若被問及原因,孔明還有可能回答你我需要保持冷靜;項羽就是寧為玉碎的悲情英雄;那個曾負荊請罪的廉頗,則習慣性被我們默認到老生的臉譜選項。
廉頗負荊請罪的時候,真如中學語文課本所說,是一個勇于承認錯誤的老將軍嗎?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172個被誤讀的史事真相》(張港著)里,作者用十分簡單的推理分析道:《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公元前283年,廉頗被拜為上卿;公元前279年澠池之會后不久,發生了負荊請罪的故事;到了公元前240年,才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根據戰國時代的平均壽命、衛生條件和科技架構,將公元前240年左右的廉頗判斷在70歲上下,是合乎邏輯的,那么負荊請罪時的廉頗,則是不及30歲的大將軍。
在歷史學者眼里,關于廉頗是青年還是老年的糾結,根本是個沒有爭議的偽命題,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李凱告訴記者,這個答案,翻閱一下《史記》,做些簡單推論就能找得到。
同樣在歷史學者與一般民眾的認知間反差較大的,是對諸葛亮的評價。年輕學者張程在其著作《給歷史把脈之疑難雜案》里,將劉備費盡心機拜訪孔明的原因,歸結于諸葛亮背后擁有的強大社會階層和政治資源,而非民間共識里孔明暗夜螢火蟲般的蓋世才華;而諸葛亮娶黃氏的原因,也非注重內在美的獨特眼光,而是黃氏這個大齡剩女,是大名鼎鼎的荊州世家黃家的女兒,與顯赫家族的聯姻,是諸葛亮實現雄心壯志的工具和手段。
把歷史人物的性格壓縮成平面,非黑即白,是不客觀的,正如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性格側面,古人亦然。諸葛亮是一名權臣,他人生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為其事業護航。張程這樣對記者解釋:他不放心把事情交給別人做,事必躬親,結果活活把自己累死,但后人只記住了他的死因,把他的一生簡單誤讀為那八個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文學戲說,古今共有
普通民眾為何會對廉頗、曹操、諸葛亮有這些根深蒂固的誤解,在國家博物館歷史學博士田率看來,其緣由主要是對這些人物進行文學藝術 再塑時,創作者本身對其有所誤讀,而后世又口口相傳以訛傳訛。
文學的枝蔓一向倚重現實主義,在詩詞里借古詠今、借古抒懷、托物言志,而這些都是造成歷史真相與歷史認知不相符的原因。杜牧在《赤壁》里寫下著名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然而真實的歷史是,赤壁之戰發生于208年,曹操的銅雀臺則修建于赤壁之戰的兩年之后,即210年。仍然是這個杜牧,在《阿房宮賦》里讓項羽一把火燒掉了氣勢恢宏的阿房宮,但2003年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保存完好的阿房宮城墻,雖然阿房宮是否建成仍是歷史存疑,但它卻的確未經歷過滅頂之災。只是,它借由詩歌白白賺取了世人兩千年的嘆息。
如果說古詩詞對歷史的誤讀尚有漫不經心的成分,到唐傳奇、宋代話本和元雜劇興盛以后,對歷史有意識地添枝加葉和移花接木就大規模流行起來了。
歷來有文史不分家的傳統,魯迅先生所稱的早期古小說尚不作幻設語,大致是稱其有盡量保持客觀的初衷。及至唐宋,市民階層富足成熟起來,城市休閑的一項慣常消遣就是聽說書人講故事,而歷史小說是其中的重要題材。宋代稱這些人為說話人,其表演場所遍及瓦子、勾欄、茶樓、酒肄、街頭巷尾、宮廷寺廟、府第鄉村,聽眾既廣,事業又繁榮,說書人免不了為了保證票房而信口開河,時間久了,一部部情節跌宕、戲劇沖突強烈的歷史大片就這樣慢慢演化成歷史。
1/31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2-3677-0.html【古代歷史故事】【古代史】那些被傳說淹沒的真相是真的還是假的?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