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是一篇絕大文字,莫將此作畫圖看。張擇端慨南宋偏安,直把杭州作汴州矣。因從夢寐中,懷想舊京,繪出鳳舸龍樓,九衢三市,黍民視人,玄駒為馬,纖屑萬狀,悉棲神明。觀者方駭其繁艷,孰知無窮佳境,皆在冷風焦土中。昔人謂畫中有詩,此豈特黍離之歌,直痛哭流涕長太息也。數百年后閱之,尚為生感,不知昔日南渡諸君,于殘山剩水之間,展玩至此,其情又何似耶? 清/陸次云 《北墅緒言 題“清明上河圖”》 解說/劉黎平
該如何觀《清明上河圖》?清朝陸次云說它不只是畫,更是文字,是一篇用意很大的文字。畫者張擇端南渡后,感慨南宋偏安,杭州當了汴州,于是跨越時空界限,冥想中攝取往日信息,輸送到畫筆上,將故都搬到了畫紙上。樓閣儼然,船舸林立,街市繁榮,道路交織,人物如黍米,馬匹似黑蟻,纖細中描繪萬狀,用筆如有神。
觀畫人觀感如何?首先從觀感上驚嘆畫面的繁復、華艷,昔日汴梁市民未嘗不指指點點:我曾在畫中此處飲酒;彼處街巷曾是我三舅所居之處;那個趕馬的,不就是我的街坊嗎………觀畫人情感如何?觀感刺激情感,情感主要為傷感。想故都無窮佳境,如今是焦土,在冷風中蕭瑟。昔日愈繁華,今日愈傷心,昔日愈艷麗,今日愈暗淡,故國不堪回首畫圖中。《詩經》描繪西周故都長滿萋萋黍米,引人傷悲,而世界超級繁華都市毀于女真戰火,其傷痛又勝黍離之悲,直讓人痛哭流涕嘆息。
表面傷宋實為傷明
數百年后觀畫又如何?還是糾結不開,“數百年后閱之,尚為生感”。過了南宋,過了元朝,過了明朝,已到康熙,幾百年的沖刷,靖康之恥已是歷史天空的一抹淡煙,傷感卻不淡化。陸次云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參加博學鴻儒考試,此時離明亡不過35年,如果當年的他已有35歲,那么應該算是前明的人了;如果不足35歲,但故老猶在,故國的信息還在清朝的空氣中散發,好像一套舊家具在新居中散發木頭的香味,嗅到的人焉得不傷感?陸次云為《清明上河圖》傷懷,其實是為明朝的滅亡傷懷。此畫其實作于北宋,陸次云將創作時間扯到南宋來,用意深焉。
據資料介紹,鄭和是我國明代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軍事家。1371年,他生于現在的云南省晉寧縣昆陽鎮,他12歲被凈身入宮,34歲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七次出使西洋,歷時28年,比西方著名航海家哥倫布、麥哲倫航海早半個多世紀,開創了我國通往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不愧為航海的先驅、海上的巨人、中華民族的驕傲。
但據相關報道,2005年有記者專程赴鄭和故鄉云南晉寧縣昆陽鎮采訪。當時,記者不僅參觀了鄭和紀念館、馬哈只墓、鄭和故里遺跡、碑林等文物史跡等,還對鄭和的家世、偉績等進行了了解,特別是找到了鄭和第十八代孫鄭思良先生做了采訪工作。從上述介紹,筆者注意到了一個細節,鄭和是12歲就凈身入宮的,何以會擁有后代并子孫滿堂呢?筆者以前也曾就這個問題尋找了許多資料,都不得而知其真正原委。后來,還是看到鄭和第十八代孫鄭思良先生的介紹,才徹底為我們揭開了謎底。
原來,在明洪武十四年的時候,明太祖朱元璋為掃清云南的梁王(元朝殘余勢力),調集30萬大軍發起進攻。戰爭結束后,明軍在經過昆陽時,把在滇池邊玩耍的12歲的小鄭和(當時還是名叫馬和,后來是皇帝賜姓鄭的)與他的伙伴抓到南京。鄭和在明朝皇宮里被閹割后做內宮太監。后來,鄭和的長兄馬文銘把他的長子馬恩來過繼給鄭和,馬恩來后來也跟隨鄭和改姓鄭。鄭恩來又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鄭萬顯,一個是鄭庭顯,所以子孫后代就不斷沿襲下來,代代相傳。目前在世界上鄭和的后裔三支:一支是云南玉溪的一支;另外是江蘇南京一支;還有就是泰國清邁一支,人們稱為“三支四地”。多出來的這一地,就是昆陽鄭和的出生地,三支四地總人數約400多人。看到鄭和子孫滿堂的現象,不禁讓我們很是替鄭和這位明朝時期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先人感到高興。盡管不是嫡生的子女,但畢竟也算是后裔,總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2-2682-0.html古代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是諷刺明朝的作品?是真的還是假的?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