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俗語是關羽大意失荊州。
這句俗語說的是三國時期的蜀漢大將關羽,他能征慣戰,屢立戰功。
在襄樊之戰中,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逼得曹操想要遷都避其鋒芒。
可是,在隨后的荊州之戰中,關羽被孫權派出的呂蒙襲取了荊州。
關羽落得個進退失據的下場。
最后,關羽的大軍離散,自己也被東吳擒殺。
關羽的荊州被奪,作為事件的當事人,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他在荊州被奪取的過程中,確實有大意的因素。
在呂蒙襲擊荊州之前,對關羽在后方的布防情況感到棘手。
他發現關羽汲取了當年湘水之爭的教訓,在出兵襄樊的時候,還在后方留下了足夠的兵力,防備東吳的襲擊。
陸遜向呂蒙建議,讓呂蒙假裝病重,回去休養,讓名不見經傳的陸遜來代替自己。
這樣,關羽就會對東吳放松警惕,為下一步襲擊荊州創造條件。
果然,陸遜替代呂蒙后,關羽就對東吳放松了警惕。
尤其是陸遜上任后,向關羽寫信,在信里陸遜大肆吹捧關羽,讓關羽對陸遜產生了輕視之心。
于是,在襄樊前線急需援軍的情況下,關羽將荊州的留守軍隊抽調到襄樊前線。
這使得荊州在遭到呂蒙的襲擊時,后方沒有能夠防御的力量。
這使得軍事重鎮公安和江陵被迫投降,輕易地落入了呂蒙的手中,荊州易手。
關羽最不可原諒的是,他本來有挽救局勢的機會。
當時,孫權在襲擊荊州之前,向曹操寫信,報告了自己要采取的行動。
曹操為了讓關羽和孫權交手,專門將孫權的信射進關羽的軍營之中。
可是,關羽貪戀將要取得的戰果,猶豫不決,沒有及時撤軍。
這就耽誤了關羽挽救荊州的時機,鑄成了大錯。
所以,說關羽大意失荊州是有道理的。
不過,我們進一步要問一句,荊州的丟失與關羽的大意有關,可是,如果關羽不大意,荊州就不會丟失了嗎?如果從當時的形勢來看,也不見得。
這是因為,在曹操、劉備和孫權的三角斗爭中,曹操的勢力最強大,孫權和劉備兩家聯合起來才能對抗曹操。
但是,如果曹操和劉備、孫權之中的任何一個勢力聯合,將會對另一個勢力占有壓倒性優勢。
那么,那個孤立的勢力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而荊州的丟失,正是因為關羽處在曹操和孫權兩家勢力的夾擊之下。
由于雙方實力的眾寡懸殊,關羽的失敗將是不可避免的。
孫權和曹操聯合夾擊關羽,主要是為了奪取荊州。
在赤壁之戰后,東吳不顧一切地奪取位于長江上游的南郡。
經過一年的拉鋸戰,周瑜才奪取了戰略要地江陵。
這是因為東吳的戰略目標是全據長江,建號帝王,北向爭奪天下。
而劉備由于實力較弱,只得轉而奪取荊州在江南的四郡。
在奪取四郡后,劉備迅速利用當地的資源,組成了一支大軍。
劉備為了實現《隆中對》的戰略目標,要要占據荊州。
他向孫權借南郡安身,伺機向外發展。
不久之后,劉備出兵西川,奪取了益州。
孫權借給劉備南郡有著自己的目的。
他主要是希望劉備向外發展,然后將荊州還給自己。
可是劉備為了實現《隆中對》的戰略目標,是必須要占有南郡作為北伐宛洛的出發基地。
當然,劉備是不可能將南郡還給孫權的。
因此,當孫權索要荊州的時候,劉備就采取耍賴的手段,拖延不還,這終于引發了湘水之爭。
由于當時曹操奪取漢中,劉備怕益州有失,于是和孫權妥協議和。
雙方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重結盟好。
這次湘水之爭,孫權雖然要回了兩個郡,但是從他心里來說,是不滿足的。
他隨后趁曹操主力在漢中的機會,集中十萬主力,攻打合肥。
誰知道被張遼打得大敗,自己也險些成了俘虜。
這使得孫權斷了從淮南北進的念頭,轉而將目標放在上游的荊州身上。
曹操對于孫權也是采取了又拉又打的方針。
在隨后的一段時間里,曹操將主要的進攻目標放在孫權身上。
孫權在經受曹操的連續打擊下,秘密投降了曹操。
自此,孫權便為下一步武力奪回荊州做好了準備。
而這個時候的劉備陣營對此一無所知。
他們認為,湘水之爭已經比較圓滿的解決了自己與孫權之間的矛盾。
對孫權想要實現的全據長江的戰略目標根本沒有認識。
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才造成了關羽大意的基礎。
我們可以說,整個劉備陣營,不僅僅是關羽大意,從劉備、諸葛亮乃至基層的人員都是大意的,沒有任何人對孫權采取武力手段奪取荊州有思想準備。
關羽進攻襄樊是抓住了當時有利戰機發動的。
在襄樊一帶,僅有曹仁數千人馬防守。
當時曹操主力滯留關中,自己也身體多病,無法親臨襄樊前線指揮。
曹操又不信任不是親族的將領,沒有人能夠率領重兵救援襄樊。
再加上關羽擁有一支精銳的水師,這使得關羽在襄樊一帶占有一定的優勢。
可是,關羽如果單純的防守荊州,也難以抵抗曹操和孫權兩個勢力的夾攻。
更何況是主動從自己的老巢出動,去進攻敵人。
可以說,從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同時,他就注定了失敗的命運。
在使得關羽取得了水淹七軍的戰果,最終也丟失了荊州,自己也遭擒殺。
而劉備、諸葛亮也沒有意識到關羽面臨的危險。
這使得他們對荊州的防御也犯下了嚴重的錯誤。
在荊州的防御上,他們和關羽一樣,只注重了曹操的北方,對東方的孫權毫無防備。
這使得荊州的整個防御方向是向著北方的,側翼是暴露的。
如果要對荊州防御進行合理的布局,那么就要以江陵和公安作為防御的第一線,而整個荊州要以西川為后方。
這樣,荊州必須要切實保證長江水道的暢通,對宜都、夷陵要層層設防,為荊州筑起堅強的后盾。
可是,我們從實際情況來看,劉備和諸葛亮并沒有做到這一點。
他們沒有將宜都、夷陵與荊州聯為一體,統一交給關羽管轄。
而且還將駐守在宜都的名將孟達和他的四千竟然調走,去攻打房陵、上庸,從而嚴重削弱了宜都的防御。
這樣,在關羽進攻襄樊的時候,不但沒有得到任何方面的一兵一卒的支援,后方與西川的聯系也十分脆弱。
當東吳襲擊荊州的時候,呂蒙襲取了江陵和公安,而陸遜則率領軍隊向宜都和夷陵發起進攻。
宜都的太守樊友棄城逃走,他的手下數萬人群龍無首,很快被陸遜消滅。
陸遜緊接著占領夷陵,封閉了關羽退往西川的通道。
宜都的丟失,給了關羽致命一擊。
本來,關羽率領大軍南撤時,即便是在江陵和呂蒙爭奪失利。
只要宜都不丟失,關羽還可以退往宜都,依托宜都位居上游的優勢,繼續和東吳周旋。
再不濟,也可以通過長江水道,退往西川。
可是,宜都的迅速丟失,使得關羽南撤時的意圖遭到了破產。
最終,四面被圍的關羽大軍不戰自潰。
而走投無路的關羽想要逃往西川的時候,也被東吳的伏兵擒殺。
因此,我們說,關羽雖然對荊州的丟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但是,對荊州丟失負有更大責任的應該是劉備和諸葛亮。
正是他們對東吳的襲擊沒有心理準備,才使得關羽孤立無援。
而且,劉備、諸葛亮對荊州的防御方針也犯下了嚴重錯誤,這不但導致了荊州的丟失,也造成了關羽的敗亡。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2-1837-0.html歷史人物解讀:關羽失荊州真的是因為大意嗎?大意失荊州不是沒有道理的不敢公布的秘密是什么?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