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鑄就了中華民族斗爭精神的不朽豐碑。本文從歷史維度探究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彰顯出“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內核與實踐密碼;從現實維度審視斗爭精神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當代價值——既是我們應對風險挑戰的底氣,更是新時代破解發展難題、推進民族復興的制勝關鍵,為我們把握歷史主動、勇毅前行注入不竭動能。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不僅是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生死之戰,更是中國人民以血肉之軀鑄就的“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精神的歷史豐碑。新征程上,我們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向著既定目標奮勇前行。
2025年8月25日,參觀者在中國美術館觀看展出作品。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敢于斗爭——以血肉之軀挺起民族脊梁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戰爭。日軍試圖以“鋼鐵風暴”碾碎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但中國人民用“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的斗志,把這場“不對稱戰爭”打成了“精神碾壓戰”。
作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自抗戰伊始便率先舉起抗日旗幟。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中共滿洲省委于次日迅速發表《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向全國人民揭露日本侵略罪行,號召開展抗日斗爭;1932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布《對日戰爭宣言》,以鮮明立場凝聚抗日力量;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立《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明確提出“動員全國人民、軍隊及一切力量,開展游擊戰爭,爭取抗戰勝利”的戰略方針——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斗爭姿態,徹底喚醒了中華民族的危機意識與抗爭精神,為全民族抗戰指明了方向。
在這場關乎民族生死存亡的較量中,無數中華兒女以血肉之軀筑起抵御外侮的鋼鐵長城,用忠勇與犧牲詮釋斗爭精神的深刻內涵。在東北抗聯的密林雪原,楊靖宇將軍率領部隊在零下40攝氏度的極寒環境中,與裝備精良的日軍周旋數月。1940年他壯烈犧牲后,日軍殘忍剖開其胃部,發現里面僅有樹皮、草根與棉絮,無一粒糧食——在場日本軍官亦不禁感嘆:“雖為敵人,睹其壯烈亦為之感嘆,大大的英雄!”;在華北平原,馬本齋率領的回民支隊自1934年至1944年,獨創靈活機動的“車輪戰術”,歷經大小戰斗870余次,累計殲滅日偽軍3.6萬余人,成為敵后戰場的抗日勁旅;在西南邊陲,3200余名具備機械、駕駛等技術的南洋華僑青年,毅然放棄海外優渥生活回國參戰,在滇緬公路這條“抗戰生命線”上,冒著日軍轟炸的炮火,克服險峻路況,晝夜不息運輸戰略物資,為前線補給提供關鍵支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由上海愛國青年女工組成的“上海勞動婦女戰地服務團”應運而生,她們深入前線運送彈藥、救治傷員,輾轉后方教唱抗日歌曲、宣講抗戰意義,以女性力量投身救亡圖存,被軍民親切譽為“戰地之花”。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野蠻暴行,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同仇敵愾,以強烈的家國情懷爭先投入到保家衛國的偉大斗爭之中。
善于斗爭——以智慧策略開辟勝利之路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銘刻著中華民族的英勇與堅韌,更閃耀著智慧的璀璨光芒。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軍事智慧和深遠的戰略眼光,提出和實施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戰場和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深入分析了中日雙方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的基本特點,精準提出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極大鼓舞和堅定了全國軍民奪取抗戰勝利的決心和信念。正是這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使中國在面對強大的日本侵略者時,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有條不紊地布局抗戰大計,為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展現出了非凡的戰術智慧。將“游擊戰”從輔助戰術提升為主戰戰術,并創造性地提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這一戰術如同靈動的舞者,通過分散兵力、靈活機動,巧妙地避開了與強敵的正面硬剛。此外,還發展出“麻雀戰”“地道戰”“破襲戰”等一系列獨具特色的戰術。這些戰術將劣勢轉化為優勢,讓日軍防不勝防,不僅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更塑造了中國共產黨善于斗爭的戰略基因,被美國軍事觀察家譽為“東方戰爭藝術的巔峰”,彰顯了中國軍人在戰術層面的卓越智慧。
“團結就是力量”。中國共產黨把握和順應時代大勢,以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為最高利益,積極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一關鍵抉擇得到了全國各民族各階層人民群眾的廣泛擁護和支持,使我們黨在復雜政治局勢中贏得主動。我們黨放手發動人民群眾,擴大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裝,創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在全國發展共產黨的組織,推動全國民眾的抗日運動,并積極爭取各民主黨派、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士紳和地方實力派等為主體的中間勢力。對頑固勢力,我們黨采取“又聯合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衛立場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原則。這些方針策略的成功運用,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了最主要的敵人,最廣泛地團結了一切可能團結的同盟者。歷史告訴我們,統一戰線是黨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三大重要法寶之一;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勝利。
8月29日在復興門外大街拍攝的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主題橫幅。新華社記者 謝晗 攝
薪火相傳——讓斗爭精神照亮復興之路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不忘歷史”的警示,更是“面向未來”的啟示。一個民族的復興,既需要“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血性,更需要“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智慧;既需要“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勇氣,更需要“審時度勢、順勢而為”的清醒。
今天的中國,雖遠離戰火,但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競爭、科技博弈、意識形態斗爭交織疊加,捍衛國家利益的挑戰從未如此復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面對圍堵、遏制、打壓,我們應理直氣壯地進行斗爭”。面對中美經貿摩擦,我們堅持“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的原則,既以“關稅反制”維護國家利益,又以“擴大開放”爭取國際支持,展現出剛柔并濟的外交智慧。應對科技“卡脖子”挑戰,我們既強調“自主創新”的戰略定力,以舉國體制攻堅“卡脖子”技術,又推動“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實現了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全球氣候治理中,我們既堅守“雙碳”承諾的底線,又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80年過去了,硝煙早已散盡,但斗爭精神從未過時。我們既要繼承先輩“敢于斗爭”的風骨,也要學習先輩“善于斗爭”的智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亂云飛渡中把準方向,于變局中開創新局,牢牢把握歷史主動,書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
作者 | 章暉麗 印丹潔 航天工程大學士官學校
責編 | 王靜靜
校對 | 翟婧
審核 | 于川、張凌潔
監審 | 彭亞南、劉斌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0-27386-0.html從抗戰偉大勝利中汲取斗爭智慧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從天津再出發 攜手貢獻“上合力量”
下一篇: 以抗戰勝利之光照亮民族復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