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新橋車流織霓虹,古渡石紋刻春秋。”浙江麗水蓮都這座橋橫跨800年,它的歷史你了解多少?
在小水門大橋貫通麗水城甌江南北之前,浙江麗水蓮都有一座古橋已默默承載了八百多年的人間往來。這座古橋肇始南宋,雖已褪去木構浮橋的舊貌,但其殘存的青石埠頭仍如時光印章,烙印著麗水城的千年跨江史詩,它就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平政橋遺址。如今漫步南明湖北岸的生態棧道,平政橋遺址正以滄桑石階訴說著雙橋跨越時空的對話。
南宋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范成大赴任處州知州。當時,處州城因甌江阻隔,南北交通僅依賴木構浮橋——濟川橋。據《處州府志》記載,浮橋“歲修歲潰”,僅隆興二年(1164)至乾道二年(1166),便因洪水損毀三次,導致“商旅不行,稅課日虧,民苦涉水”。
乾道四年(1168),范成大親自勘查,發現這段江水面開闊,水流較急,不適合架橋,決定重修浮橋。他派郡里的屬官張澈、惠利民,以及麗水縣的留清卿負責調配工程費用,挑選當地四位有聲望的豪紳來監督工程。浮橋用木船72艘、橫梁36條,以鐵索連貫成浮橋,上鋪木板,使得江面“夷若坦途,四民稱便”。
乾道四年(1168)十一月,浮橋建成,范成大為其取名“平政橋”,并在南岸建了“知津亭”。為保障浮橋維護運行,他又利用縉云縣五十畝廢棄寺廟田地的田租收入,作為每年的維修經費。
次年正月二十八日,處州城舉辦盛大樂典慶祝橋梁落成,范成大還親自撰寫了《平政橋記》,制定橋規,勒石立碑。
自平政橋修建以來,八百多年時間里,這座溝通處州城甌江南北的唯一橋梁雖歷經數十次興廢,屢毀屢建,但作為處州城溝通甌江南北的唯一橋梁通道,卻一直保留下來,僅在用船數量和架橋地點上有所變化。它不僅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成為甌江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然而,浮橋的脆弱性在洪水面前暴露無遺。1967年6月25日,小水門浮橋被洪水截斷分成兩半吊靠在甌江兩岸,行人被迫改道大水門渡口,卻因翻船事故造成傷亡。事實上,每逢洪水季節,浮橋被沖毀的事件時常發生,每逢集市還十分擁擠,幾乎每年都有翻船甚至溺亡事故發生。
為此,麗水解放后,麗水縣歷屆人民代表多次以提案形式強烈要求建橋。
1980年,麗水縣政府向浙江省政府書面報告提交建設小水門甌江大橋的申請。次年4月4日,一場突如其來的龍卷風與冰雹災害,更加堅定了麗水縣領導干部的建橋決心。
1981年11月24日,小水門甌江大橋正式破土動工。歷經兩年建設,小水門甌江大橋于1983年12月30日舉行通車典禮。這座全長351.7米、寬10.24米的四墩五孔雙曲拱橋,以雙向兩車道和3米寬人行道的設計,結束了人們進城擺渡的歷史,并由此拓建了括蒼路,為麗水古城增添了新的風貌。
現如今,小水門大橋經過幾次改造提升,已成為麗水城區南北溝通的重要橋梁。橋長338米、寬26米,采用七孔46米跨徑的鋼筋混凝土肋拱結構,雙向四車道設計,兩側各設2.5米人行道,通行能力大幅提升。
從1970年1月第一座桃山大橋建成,到1983年12月小水門大橋橫臥碧波;從新世紀紫金大橋的蛟龍騰躍,到如今溪口大橋、“路灣大橋”次第鋪展,甌江蓮都段上演著“天塹變通途”的時代傳奇。水東、塔下、社后等橋梁如群星拱月,與即將貫通的東地路南延伸段共同勾勒出“一江絲路出群山”的壯美圖景。
二十五載劈波斬浪,甌江蓮都段上騰躍的每一道鋼鐵弧線,都在向世界鐫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鎏金篇章。(沈樺、婕妤、呂春耀;圖據蓮都發布)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0-20899-0.html甌江蓮都段上演“天塹變通途”:浙江麗水蓮都這座跨越800年的古橋,你了解多少?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砥礪奮進新征程
下一篇: 【理響中國】著力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