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農重本,國之大綱。”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高瞻遠矚,明確提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部署。這一決策立足當下,著眼未來,精準把握我國農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為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指引。
近年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糧食產量更是在2024年首次突破1.4萬億斤,其中單產提升對增產的貢獻率能夠達到八成,科技功不可沒。我國人均耕地面積較小,各地資源稟賦條件不同等現實因素使得農業生產的資源約束日益凸顯。由此可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對于破解資源約束、提升農業競爭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2024年9月4日,村民在貴州省從江縣加榜梯田里搶收水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吳德軍攝)
因地制宜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原則。在東北地區,肥沃的黑土地是珍貴的農業資源,但長期的農業開發也面臨著黑土地肥力下降的問題。因此,重點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利用免耕播種機等智能農機具,在保護黑土地的同時,實現高效利用。在西北干旱地區,水資源匱乏是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發展節水灌溉技術,推廣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將有限的水資源用到極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墑情和作物需水信息,精準控制灌溉時間和水量,同時將肥料與灌溉水融合,實現水肥同步供應,既節約了水資源,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在南方丘陵山區,地形復雜,地塊分散,大型農機具難以施展。針對這一特點,開發適應山地作業的小型智能農機,能夠在狹窄的梯田和山坡上靈活作業,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智能化水平,破解機械化作業難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科技創新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傳統農業依賴大量的土地、勞動力與自然資源投入,生產效率與質量提升面臨瓶頸。科技創新則突破了這些限制,如物聯網技術能對農業生產環境進行精準監測,大數據技術可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決策依據,使農業生產從經驗主導轉向數據驅動,實現精準管理。在江蘇連云港市贛榆區的稻麥智慧種植基地,借助“云端春管”模式,通過無人機變量追肥、物聯網系統精準調控智能水閘,不僅實現了節水節肥,還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四川成都農業科技園區運用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抗病性強、產量高的蔬菜新品種,產量提高30%;山東壽光智慧大棚采用環境智能控制系統,實現蔬菜全年不間斷供應,成為全國聞名的“蔬菜之鄉”。科技創新還催生了生物農業、數智農業、綠色農業等新產業,為農業發展開辟了新賽道。比如在新疆且末,利用鹽堿水還原海水技術和生態智能恒溫循環系統,成功讓10萬尾優質海洋魚落戶沙漠腹地,為當地產業發展開拓了新空間,還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多元化。
人才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要素。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加速,傳統農業人才已難以滿足新需求,培養新型農業人才迫在眉睫。一方面,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應優化專業設置,開設如智慧農業、農業大數據分析等前沿專業,為農業領域輸送具備扎實理論基礎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這些人才能夠將先進技術引入農業生產,推動農業生產智能化、精準化。例如,掌握無人機技術的專業人才,可利用無人機進行農田測繪、病蟲害監測,極大提高作業效率和準確性。另一方面,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同樣重要。通過開展針對性強的短期培訓,向農民傳授新型種植養殖技術、農業電商運營技巧等,提升農民的科技素養和實踐能力。讓農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他們在實踐中能夠更好地應用新技術,將創新理念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成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主力軍。江蘇蘇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地每年培養數千名掌握數字技術的農業人才,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有力推動當地農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創新經營模式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引擎。傳統農業經營模式規模小、效率低,難以適應市場變化。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是一種有效探索,通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的緊密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龍頭企業憑借資金和技術優勢,負責農產品加工和銷售;農民合作社組織農民生產,保障原料供應;家庭農場專注于精細化生產,提升農產品品質。這種模式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提高了農業附加值,增強了農業抗風險能力。“互聯網+農業”模式也展現出巨大潛力。借助電商平臺,農產品能夠打破地域限制,直接對接全國乃至全球市場,減少中間環節,增加農民收入。廣東佛山開創了“公司+農戶+電商”的新型經營模式,公司發揮組織協調和市場開拓作用,農戶負責農產品生產,電商平臺實現產品銷售,三方協同合作,使農產品附加值提升40%,實現了多方共贏。
2024年3月19日,自走式無人植保機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趙橋鄉雙樓村的無人農場進行除草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關鍵之舉。其一,健全人才培養機制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建立農業人才終身學習體系,培養既懂農業又懂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農業企業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基地,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專業人才。同時,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城市人才下鄉創業,為農業發展注入新活力,打造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的農業人才隊伍。其二,推動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路徑。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如將農產品加工成休閑食品、保健品等,延長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發展鄉村旅游、農事體驗等新業態,促進農業從單一生產向生產、生活、生態多功能轉變。通過產業融合,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農業產業的綜合競爭力,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全面發展。其三,優化政策支持體系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保障。制定差異化的區域支持政策,根據各地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提供精準的政策扶持。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創新農業保險產品,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風險保障。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新征程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不同地域的土壤、氣候、資源稟賦和人文條件各有千秋,這些差異并非發展的阻礙,而是創新的源泉。從廣袤平原到丘陵山地,從沿海灘涂到內陸盆地,我們必須立足本土實際,精準施策,將科技創新、人才培育、模式創新與當地特色緊密結合,不斷激活農業發展的無限潛能,繪就農業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壯美畫卷,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向著農業強國的目標穩步邁進。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0-16074-0.html【理響中國】以農業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后陳經驗”村務監督優秀案例|武義凡嶺腳村:一本日記,記滿村務監督的擔當
下一篇: 切實肩負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