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日前,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以“傳承·創新·互鑒”為永久主題,以“深化文化交流 實現共同進步”為年度主題的2024北京文化論壇成功舉行。本屆論壇致力于打造全民共同參與的文化節日,引領社會公眾共享全國文化建設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成果。
2024年9月19日,嘉賓出席2024北京文化論壇開幕式。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文化交流:文明互鑒與共同進步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它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累積,更是情感、信仰、價值觀與行為規范的深刻體現。文明是文化的內在價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不同的民族、國家在各自生存環境中創造出不同的文明,每一種文明都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文明因多樣而交流,不同文明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可以消除隔閡、調解沖突,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對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也推動了自身發展。例如,漢代使者張騫兩度出使西域,打通了貫穿東西方的古絲綢之路,向西域傳播了中華文化,也引進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雙方間的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延續千年之久,至今仍影響深遠。作為歷史上對外交流的活躍期,唐代通使交好的國家多達70多個,都城長安來自各國的使臣、商人、留學生云集成群,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文明景象。
文化傳承:歷史文化與發展道路
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符號與記憶,并通過世代相傳,構筑起民族認同的堅固基石。無論是春節的鞭炮聲、中秋的團圓月,還是端午的龍舟競渡、清明的祭祖掃墓,這些節日習俗與儀式活動,都是中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不僅豐富了民眾的精神生活,更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人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文化傳承,關乎著民族的認同感、社會的凝聚力以及人類文明的延續發展。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夠綿延不絕、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的傳承。傳承中華文化,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為以高質量、高水平為特征的新時代偉大實踐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文化賦能:精神生活與產業發展
文化是一種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作為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對人們思想觀念的形成、輿論陣地的爭取、話語權的占有,包括民族精神、價值觀的塑造產生深遠影響,能夠激發社會成員的奮斗精神、攻堅精神,促進社會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巨大賦能作用。現代社會文化與經濟日益交融、彼此滲透、融合發展越來越深,物質產品中的文化含量越來越高。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明顯體現在“文化+”的賦能效應上,為經濟活動注入更多文化內涵,以文化力量推動經濟發展,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發展成果共享,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活躍增量,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數字技術,正推動文化領域生產傳播和消費模式深度調整,視頻直播、電子競技、數字文博等新興數字文化業態不斷涌現,文化領域的新質生產力正加速發展。
2024年9月20日拍攝的“文化遺產:系統保護與活態傳承”平行論壇。新華社記者 張鋮 攝
文化遺產:系統保護與活態傳承
隨著今年7月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成為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自然和文化遺產最多的國家。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當代,也屬于子孫后代。文化遺產因時間、空間、形態、類型、內涵等方面的不同,所具備的“不可再造性”“唯一性”及其所具備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情感、生態等價值的多樣性,要求對文化遺產進行系統性保護。要樹立系統性保護思維,健全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構建科學的系統性保護制度體系,推進信息科技賦能行動,拓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的空間和能力。在做好系統保護的同時,要充分挖掘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融入國民教育、文化創造、生產生活,運用數字技術整合各類文化遺產資源,通過“科技+文化遺產” 對中華文明進行時代化、多元化表達,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把文化遺產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
文化潮流:新興業態與技術融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大力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建設文化強國與數字中國的共同立足點,也是激發中華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舉措。推進文化數字化發展,運用現代科技實現文化資源視覺化、量化分析、建立3D模型、動態環境制作等功能,進行有針對性的多元文化數據開發與利用,將文化資源轉化為可溯源、可量化、可體驗的技藝技能,并整合優秀文化資源數據,建立共建共享機制,讓更多人直觀感受中華文化的歷史價值和藝術魅力。例如,《黑神話:悟空》以數字化技術搭建了一個神秘詭譎的東方神話世界,針對中國古建筑采集了大量高分辨率3D掃描數據,再導入虛幻引擎,不僅豐富了游戲的表現形式,也讓國內外玩家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助力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百度大模型“文心一言”通過大量學習古代方志和家譜數據,助力海外華人圓尋根之夢。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是文化產業數字化發展的大趨勢和關鍵所在,5G、云計算、VR、3D視覺傳感、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迭出,為文化內容生產、表現方式和消費場景提供了廣闊空間。
文化傳播:影視制作與時代表達
影視作品不僅僅是娛樂產品,更是文化載體,是傳遞中國聲音、展示中國形象的重要窗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使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中國共產黨的文化理論與實踐、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通過準確生動的數據、案例、故事等呈現出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的中華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尊重傳播規律、藝術規律、市場規律,從真實的中國故事出發,深刻挖掘人性和時代背景,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關注中國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基本國情,創作出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具有中國品格、中國氣派、中國風范的影視精品。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以實示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多媒體方式推廣開來,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將前沿科技融入影視創作之中,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為觀眾帶來更加沉浸式的觀劇體驗,提升傳播內容的接受度和認同感。
新征程上,我們要大力推動文化發展繁榮,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不斷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走穩走實文化強國之路,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體人民。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0-15607-0.html深化文化交流 實現共同進步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全面推進一切為了人民的改革
下一篇: 為推動世界文明發展進步貢獻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