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北京中軸線全長約7.8公里,包含鐘鼓樓、故宮、天安門等15個遺產構成要素,不僅是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更是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杰出范例,展現出中華文明強大的生命力和延續性,將進一步發揮國際交流交往功能,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增進民心相通上發揮獨特作用。
在景山公園上拍攝的北京中軸線風光。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發揮歷史文化交流價值。“前后起伏”的建筑形態、“左右對稱”的空間布局、“一貫到底”的雄偉氣魄——古代北京城市建設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以宮城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全長約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中軸線串聯的那些建筑底蘊深厚、獨具特色,是古代中國建筑藝術的典范。故宮是古代皇家宮殿建筑,太廟、社稷壇是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地安門外大街、前門大街、永定門御道遺存等歷史道路,成為一個個實景化的歷史博物館。發揮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文化交流價值,可以依托北京中軸線上的宮殿建筑、祭祀建筑、歷史道路等,在文物保護修復、聯合考古、博物館展覽等領域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煉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此外,北京中軸線上的歷史街區、胡同小院等,都展示著古都歷史風貌,凝聚著獨特的城市記憶,可以依托這些民俗文化資源,打造民俗文化旅游項目,舉辦京味民俗文化活動,將北京中軸線打造成為國內外游客體驗京味生活的生動載體。
——發揮科技人文交流價值。北京中軸線北部延長到鳥巢、水立方以及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仰山,匯集了各類文化空間和國家科技傳播中心等場館,搭建起對外溝通交流、鏈接世界資源的重要場所和平臺。發揮北京中軸線的科技人文交流價值,可利用好其空間優勢和場所特點。比如,可以推動奧運場館成為一些國際政務活動、慶祝活動的重要承辦地,可以在中軸線上的相關場館舉辦從城市治理到全球合作的各類會議,不斷提升北京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近年來,北京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為契機,整合中軸線上的歷史商業街區資源,以“文化+”為重要引擎,提升京味神韻、國潮創造、藝術品鑒、數字創意等文化消費體驗,聯動布局時尚消費新空間、數字消費新場景等,把歷史商業街區打造成北京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承載地。
——發揮生態文明交流價值。北京中軸線巧借自然環境造景,展現出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世界觀。近年來,北京市制定了專門的保護條例和保護管理規劃,對北京中軸線采取系統的保護管理措施,將保護傳承、城市更新與生態文明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讓其煥發出新的生機和魅力。據統計,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綠化覆蓋率達95%以上。今天,北京中軸線上的河湖水清岸綠,傳承天人合一的理念,打造水城共融、藍綠交織的優美生態環境。從背街小巷生態環境整治提升,到有序推進胡同微更新計劃,從修訂條例為保護北京老城風貌提供法治保障,到出臺五年規劃明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一系列具體任務,這些年,北京市依托中軸線的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經驗,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國際交流合作,展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成就、新經驗,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晨曦中的杭州西湖景區,雷峰塔沐浴在晨光中。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堅持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擺到更加突出位置,自覺肩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任務,傳承歷史文化,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著力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供制度保障。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是我們的共同責任。近年來,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臺,《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非遺保護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我們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已構建形成以《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為引領,《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等行政法規為基石的法律法規體系。通過加強法律法規制度建設,強化系統保護,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持續提升。面向未來,要堅持與時代發展同步,不斷完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工作機制,加快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和相關行政法規的制定修訂工作,加強文物文化遺產保護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為我國文物文化遺產事業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法治保障。
持續加大文化遺產保護人才的培養力度。非遺之美跨越千年,是因為有一代代人的持續呵護和接續建設。2021年,我國出臺了《文物修復師國家職業技能標準》,明確陶瓷、壁畫彩塑、紙張書畫、金屬、木作、泥瓦作等共13個職業方向,文物修復師開始作為一種新職業而存在。目前,全國經文化和旅游部認定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有3068名,各省區市公布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有1.6萬多名,他們身負各式絕活,在城市、在鄉間心無旁騖、堅守匠心。非遺保護,關鍵在人。面向未來,要推動文化遺產學科建設,加強相關領域高校、科研院所、文博機構在人才培養領域的合作,完善文物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機制,為文物工作者成才創造條件、提供平臺,加快培養一批兼具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和數字技術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為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營造全社會參與文化遺產保護濃厚氛圍。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蘊含著激發民族創新創造活力的密碼和動能。近年來,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實施,各地正積極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社會氛圍,傳承歷史文脈逐步成為社會共識,越來越多群眾認識認同歷史文化遺產的魅力和價值。在江西景德鎮,老瓷廠變身創意街區,文化藝術新地標接連涌現,來自各地的“景漂”在這里聚集;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將非遺文化作為“開學第一課”,有的讓學生體驗舞龍項目,觀賞木偶戲,有的讓學生們一同剪紙、做燈籠,還有的把非遺傳承人請進學校,與孩子零距離交流……“活”起來的歷史文化遺產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全社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顯著提升。面向未來,要大力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全過程全鏈條,喚起全社會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守護文化瑰寶、守望中華文明的濃厚氛圍。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多元發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北京中軸線,是千年古城的脊梁和靈魂,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期待,隨著中軸線申遺的成功,一定能探索出一條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文化傳承之路。我們堅信,城市只有深深扎根于獨特的文化中,才能在世界舞臺上獨樹一幟,展現出真正的魅力和活力。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30-15499-0.html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下一篇: 堅持“三個更加注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