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AI,在短短兩天經歷了一次大反轉。
當地時間6月10日,蘋果在WWDC上發布了自己的生成式AI服務Apple Intelligence(蘋果智能)。結果發布當天蘋果股價下跌了1.91%,投資者似乎對蘋果AI并不滿意。
但僅僅一天后,6月11日蘋果股價大漲7.26%,市值大增2142億美元,約等于一天漲出了一個阿里巴巴+京東的市值。
蘋果股價不僅創下歷史新高,也是自2022年11月以來蘋果大單日漲幅,其總市值達3.18萬億美元,重回世界第二。
投資者一冷一熱背后,顯示出外界對蘋果AI的看法并不一致。這種分歧也見諸媒體,有人認為“蘋果智能”是智能手機的一次重大創新,而有人則認為“蘋果智能”功能過于簡單,不符合其公司體量。
但不管如何,就像創下紀錄的大漲,蘋果的AI路線也在WWDC上逐漸明晰。
為什么蘋果AI先遇冷?
之所以發布會當天蘋果AI遇冷,原因不難理解。
在此之前,外界一直把蘋果AI對標OpenAI、谷歌、Meta等巨頭,原因無他,蘋果擁有每年數千億美元的營收、幾百億美元的凈利潤,以及遍布全球超20億的智能手機用戶,無一不顯示出蘋果是這個世界上有實力的科技巨頭之一。
因此,理所應當地,期待蘋果AI能做到谷歌甚至OpenAI的水平,似乎并不算什么過分要求。
但“蘋果智能”終能實現的功能和其他主流AI大模型幾乎沒有差別,做的都是文字校對、自動撰寫文稿、AI生圖等等早已被玩爛了的功能。
因此,對期待蘋果AI能超越谷歌或OpenAI的人來說,“蘋果智能”顯然有些過于平淡了。
Global X分析師Tejas Dessai評價道:“投資者顯然希望蘋果在人工智能方面采取更全面、更雄心勃勃的戰略。”
這也導致一些人并不看好“蘋果智能”能夠帶來新的業務增量。
Forrester分析師Dipanjan Chatterjee就表示:“本次發布會沒有任何東西能推動蘋果走在我們預期的軌道上……‘蘋果智能’確實會用一些方式取悅用戶,但它只是讓蘋果趕上同行,卻難以超過他們。也許新升級的Siri可以防止一部分蘋果用戶流失,但還不足以創造一批新的追隨者。”
另據第一財經報道,研究機構TechInsights分析師表示:“我們認為短期來看,蘋果推出AI功能對手機銷量的影響有限,因為對于大部分普通用戶而言,人工智能的功能并不是必需的。”
這種對“蘋果智能”的消極看法在發布當天顯得更為明顯,畢竟許多投資人難以在短時間內對蘋果的AI策略有更深入地了解,因此,當不符合預期時,賣出蘋果股票就成了直接的選擇。
另一方面,第二天大漲的股價,則說明更多投資者重新認識,且認可了蘋果的AI策略。
創紀錄大漲又是為何?
正如“褒貶不一”的詞義,對“蘋果智能”的評價也不全是負面,不少分析師和投資人其實非常看好蘋果AI,及其對其他業務的推動。
券商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師艾夫斯(Dan Ives)表示,蘋果AI將創造一個巨大的機會,預計四年內約有2.7億部iPhone等待升級“蘋果智能”,“我們估計,15%以上的蘋果用戶將升級到iPhone 16,因為蘋果智能就是很多人一直在等待的殺手級應用”。
此外,摩根士丹利、美國銀行等頂級投行不僅對蘋果AI持積極看法,還維持或上調了蘋果的目標股價。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表示,蘋果的AI功能讓蘋果成為“具差異化的消費者數字代理,這些功能將推動消費者升級他們的iPhone手機,從而有望加速設備的更換周期。
因此,摩根士丹利在周二的報告中維持了對蘋果的“超配”(Overweight)評級和216美元的目標價。
除了對“蘋果智能”的正面評價,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蘋果智能”明確了蘋果的AI策略:堅持軟件為終端服務,以及不與OpenAI、谷歌、微軟等證明競爭AI能力。
堅持軟件為終端服務典型的例子是iPad上的計算器app。過去十四年,因為iPad沒有原生計算器,被無數人調侃。
現在,iPad的計算器app底層擁有極強的AI能力,通過手寫就能計算,且隨意變換也能快速識別,例如用手寫的方式把“1-1”變成“1+1”、“1÷1”都能立馬得出新答案。
此外,“蘋果智能”的AI生圖、文本生成在跨應用間也能使用,顯示出蘋果正在將AI能力作為設備的底層能力,而非單獨的應用。
這也是上述分析師認為“蘋果智能”將推動iPhone等硬件產品增長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與OpenAI的合作則顯示出蘋果已經明確了自家AI的邊界——不與OpenAI、谷歌、微軟等競爭超大AI大模型。
因此,期待蘋果做出媲美ChatGPT-4.0的人可以放下心了,蘋果完全沒有做這類大模型的意圖。
對蘋果來說,這么做的原因除了專注于終端產品,避開與強力對手的競爭外,更重要的一點是AI大模型投入巨大,且盈利路線尚不清晰。而投入與產出比正是投資者為看重的財務指標之一。
這一點從AI大模型當紅炸子雞OpenAI身上也能管中窺豹,據The Information報道,2023年OpenAI的年化收入(年度經常性收入)約16億美元,2022年則是0.28億美元。
但另一邊,OpenAI也是吸金無底洞,僅微軟投資給OpenAI的資金就超過了130億美元(約943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OpenAI創在的收入遠不及投資額。
更糟的是,在AI大模型競爭日益白熱化的現實下,OpenAI、谷歌以及其他類似開發商都必須保持高支出,不斷地購買算力。
谷歌在今年的一季度業績會上就表示,預計2024年每個季度的資本支出都在120億美元以上,全年同比至少49%增長,以保持在AI基礎設施方面的領先地位;
微軟也表示,算力卡需大于供,決定擴大AI投資規模,本季度資本支出140億美元;
Meta稱,2024年資本開支從300億-370億美元上調到350億-400億美元,以建設數據中心來支持AI業務。
OpenAI一年的收入甚至不夠巨頭們投入的零頭,對注重盈利的蘋果來說,顯然不太劃算。
蘋果AI很現實,但危機難料
總的來說,蘋果AI選擇了一條低成本、易把控的策略,同時結合蘋果獨一無二的軟硬件協同能力,使其并不出彩的AI功能也獲得優于其他手機廠商的能力。
而不與OpenAI、谷歌、微軟等競爭,則不會讓蘋果持續在AI領域“流血”,使其財務表現得以持續穩定。
這種策略的優勢非常明顯,但劣勢則藏在看不見的地方。如今“AI是下一個時代浪潮”已成共識,蘋果如今在AI領域的保守投入,是否會在未來遭遇更大的挑戰還未可知。
例如,當OpenAI、谷歌、微軟憑借超大型AI大模型獲得成功時,是否會反攻蘋果的領地?
商業合作伙伴反目成仇的例子并不少見,蘋果現在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AI能力交給了OpenAI,或許就是未來草蛇灰線的重要一筆。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2-93604-0.html股價大漲創紀錄!蘋果AI為何先冷后熱 原因揭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