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兩大部委接連發布政策文件,釋放出兩個關鍵信號:一方面,風光新能源已成為當前電力供應的主力軍,但同時也進入了市場化競爭的關鍵階段;另一方面,在源網荷多端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新型儲能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尤其是構網技術正成為推動新能源與儲能深度融合、保障電力系統穩定運行的核心支撐。
在9月17日舉行的全球低碳產業論壇上,華為數字能源總裁侯金龍指出,全場景構網技術將推動風光儲成為主力電源,而人工智能技術正從輔助系統向生產系統滲透,助力風光儲電站實現“自動駕駛”式運行。這一觀點背后,是當前全球新能源發展面臨的深層挑戰——盡管風光裝機規模持續增長,但海外頻發的“大停電”事件暴露出傳統電網的脆弱性:在電網薄弱地區,新能源出力的波動性極易引發電壓頻率異常,而傳統跟網技術缺乏主動支撐能力,導致斷電后連鎖反應頻發。
中國能源研究會首席專家向海平分析稱,構網技術憑借響應速度快、調節精度高、系統穩定性強等優勢,為提升新能源并網比例和電網穩定性提供了可行路徑。這一判斷已獲得國際能源領域的廣泛認可。然而,當前構網技術仍處于發展初期,面臨標準缺失、成本高企等痛點。全球范圍內尚未形成統一的性能定義,市場需求激增催生了多樣化解決方案,但技術指標的提升導致零部件采購成本上升,尤其在新能源市場化趨勢下,部分項目方因成本壓力可能忽視技術實質。
從技術本質看,風光儲系統依賴電力電子器件,而構網技術需融合數字技術、構網算法等核心能力。實際應用中,該技術面臨多機同步、寬頻振蕩、瞬態過載等四大挑戰。作為行業探路者,華為率先推出組串式架構儲能方案,并首創智能組串式構網型逆變器,通過嚴苛測試驗證了其在電網安全領域的實力。目前,華為已實現光儲構網、全域構網等創新方案落地,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
盡管挑戰重重,在市場需求驅動下,構網技術已在頭部企業帶領下走向成熟。近期,中國國家層面啟動首批構網型技術標準征求意見,標志著國內首次對構網能力形成“官方”定義,推動技術向統一化、規模化發展。華為數字能源智能光伏產品線總裁周濤強調,構網技術需圍繞“發輸配用”全環節,構建慣量響應、一次調頻等六大核心能力。
以華為構網型儲能系統為例,其慣量支撐響應范圍達3-20秒,可在5毫秒內提供虛擬慣量;一次調頻場景實現200毫秒站級響應,并保持0-100% SOC恒定功率輸出。在新疆電網的實測中,該系統成功應對0.5Hz頻率跌落,防止電網崩潰。在青海,系統通過35kV三相人工短路測試,10毫秒內輸出3倍電流,600臺儲能PCS無一脫網,驗證了其“電網壓艙石”功能。華為技術通過“自穩+致穩”雙重機制,實現全生命周期寬頻振蕩抑制。
基于技術突破,華為在沙特紅海新城完成全球最大光儲微網項目,首次實現10分鐘GWh級構網儲能全站同步黑啟動,攻克了海量電力電子設備同步難題。在蒙古國,華為通過光儲柴聯合構網方案,為礦山提供24小時穩定供電,用電成本從20美分降至7-8美分。目前,華為構網技術已通過新疆風儲、西藏光儲、青海光伏三大場景的2300余項場站級測試,獲得權威機構認證,工程應用規模達GWh級。
在論壇期間,華為數字能源聯合全球能源部門、電網公司及企業代表,發起全場景構網倡議,旨在推動構網技術商業化落地,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這一行動標志著構網技術應用進入新階段,將為全球能源轉型注入強勁動力。當前,源網荷各端主體普遍期待通過靈活調節資源實現電網主動支撐,而構網技術的普及將成為低碳轉型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變革”的關鍵,助力消除電力鴻溝,推動綠色電力普惠化。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1-183388-0.html全場景構網倡議啟航:以技術為筆繪就新型電力系統綠色發展新畫卷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