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優惠券 先領券再下單
文 / 道哥
當電商市場還在為“存量競爭”而焦慮時,阿里巴巴卻拋出了一份“未來三年,閃購與即時零售要新增1萬億成交額”的“增量計劃”,并承諾“將在未來三年持續投入3800億元用于AI資本開支。”
在阿里的規劃中,一邊是即時零售的價格大戰,爭奪最基礎的消費人群;另一邊是“AI優先”的技術加碼,爭奪最前沿的生產力。這看似分裂的雙線作戰,究竟是“上下齊攻”的組合拳,還是一場代價高昂的豪賭?重新整裝啟航的阿里,又想走向一個怎樣的未來?
盡管早已進入9月份,但二季度外賣大戰的激烈戰況,相信不少人還歷歷在目。
美團、淘寶、京東三大巨頭激烈碰撞,中小商家被迫卷入,消費者搶券下單,騎手接單量暴增......關于“外賣大戰”的話題甚至一連幾個月都熱度不減。
而隨著8月中下旬,三家公司陸續披露了2025年二季度財報,大戰來到了一個階段性總結的時刻,我們也得以一窺當前戰局究竟誰贏誰輸。
據最新財報顯示,二季度,外賣大戰讓三家公司的利潤曲線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跌:美團營收達918億元,同比增長11.7%,但經調整凈利潤僅為14.9億元,同比大幅下跌89%;京東同期收入同比增長22.4%,創三年內增速新高,經調整凈利潤為74億元,同比下降49%;阿里收入則同比微增2%,經調整凈利潤同比減少18%至335億元。
圖源:阿里巴巴財報
同時,據瑞銀最新報告顯示,目前外賣市場格局已從過去的美團占74%、餓了么占13%、其它占7%,轉變為美團占65%、餓了么占28%、京東占7%。
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阿里和京東憑借電商、物流等其他核心業務的利潤,還能帶一帶外賣,整體業績受大戰影響相對較小,美團則由于核心外賣業務被沖擊,利潤下跌最多、市場份額也在縮減,可謂是損失最大的。
而從整體戰略來看,阿里巴巴在此輪大戰中獲得的戰略性收益似乎更為顯著。
據阿里巴巴中國電商事業群CEO蔣凡在電話會中透露,借助淘寶閃購,阿里巴巴不僅成功將餓了么融入淘寶生態,初步驗證了其“近場電商”戰略的可行性,淘寶閃購也拉動了淘寶8月DAU高達20%的增長,帶動了手淘大盤用戶活躍天數的提升。同時,流量上漲還帶來了廣告和CMR業務(客戶管理收入)的提升,減少了淘寶本身的市場費用投入。
正是基于淘寶閃購4月上線以來的表現和戰略地位,蔣凡預計,未來三年內隨著百萬品牌門店入駐,閃購和即時零售將為平臺實現1萬億交易增量。
這萬億增量應該并非業務畫餅。要知道,今年8月,淘寶閃購的日訂單峰值達到1.2億單,周日均訂單量達到8000萬單,整體的月度交易買家數已達到3億,對比今年4月增長了200%。
而即時零售業務,阿里巴巴最大的殺手锏,應該還是將整個阿里體系都引入到即時零售生態中。比如,不久前,阿里將淘天集團、餓了么與飛豬整合為“中國電商集團”,試圖通過飛豬的出行場景為閃購帶來潛在消費人群,餓了么的本地配送能力則為即時零售提供支撐,最終形成消費生態閉環。
圖源:阿里官網
正如華創證券分析師饒臨風在社服行業2025年中期投資策略中所指出:“本地生活乃至綜合電商平臺企業借助效率及規模優勢,通過即時零售進一步拓寬了履約能力與線下消費場景的深度融合,同時亦開啟了平臺向上游供應鏈或線下渠道的滲透擴展進程。”
因此,《智百道》認為,未來阿里巴巴閃購與即時零售的1萬億增量或將主要來源于兩個層面:其一,是閃購模式本身因其高頻特性帶來的用戶購買頻次提升和GMV滲透率提高;其二,則依賴于即時零售繼續整合盒馬、高德的“到目的地”等業務,在非餐品類(如3C數碼、美妝個護、生鮮百貨)加速滲透,進而從廣闊的本地生活市場中切割下的更大蛋糕。
在阿里的三年規劃里,還有一個重要數字是3800億的AI資本投入。
自2023年吳泳銘接棒阿里CEO,為阿里云定調“AI驅動、公共云優先”戰略后,阿里云就開始向AI云轉變。也就是說,AI不再是其云業務的一個服務板塊,而是驅動所有業務增長的底層動力和價值核心。
而阿里云的戰略意圖也十分清晰:通過超前的、飽和式的投入,構建從芯片、框架、模型到應用的全棧AI能力,形成競爭對手難以短期復制的技術壁壘和規模效應,力求在智能時代保持領先。
據阿里CEO吳泳銘在財報電話會上透露,過去四個季度,阿里在AI基礎設施和AI產品研發上的累計投入已經超過1000億元。并且,這些巨額的資本投入已開始有了回饋。
近期,通義AI大模型實現“N連發”,開源新版本Qwen3非思考基礎模型、推理模型和AI編程模型,分別斬獲基礎模型、編程模型、推理模型等主流領域全球開源冠軍。
據財報顯示,2026財年第一季度財報(即自然年2025年二季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加速增長26%,創下三年新高,其中AI相關收入連續八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增長,占阿里云外部商業化收入的比例已超過20%。
圖源:阿里巴巴
這些數據表明,阿里巴巴前期的AI投入已經開始兌現為產品價值和業績增長。
而接下來的3800億投入,其主要去向也較為明確且集中:一是用于采購AI芯片(如NVIDIA GPU)和建設數據中心,以支撐千問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需求;二是支持“AI芯片供給的B計劃”,即通過自研、國產替代和多元方案應對可能出現的供應鏈風險。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阿里巴巴成立“平頭哥”半導體以來,其在芯片領域的探索就備受矚目。但無論是早期高調亮相的含光800,還是在SPECint2017測試中拿下高分成績的倚天710,阿里的自研芯片都在整體供給與客戶體驗上走得很慢,鮮有大規模客戶案例。
這是因為一方面,國內晶圓廠代工(如中芯國際)的先進制程的產能、良率以及與國際最先進水平的代差,短期內會影響芯片的性能、成本和供應穩定性;另一方面,硬件設計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穩定的編譯器、算子庫、開發者工具鏈與第三方應用支持,單片芯片也難以形成市場競爭力。
不過,《智百道》認為,自研芯片只是阿里尋求多元化芯片供應方案的方式之一,暫時未將打造一個獨立且可盈利的芯片業務劃入商業板塊,其對阿里的真正價值應該在抵御供應鏈風險、提升算力供給的穩定性。
總之,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當下,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將AI轉型定義為“阿里巴巴發展26年后的再次創業”。這家中國互聯網巨頭正試圖調整航向,駛向一片更廣闊但也充滿未知的水域。
新潮傳媒創始人、董事長張繼學曾在一次演講中指出,AI不僅重構生產力,也催生出全新的流量與渠道形態。“在即時零售領域,AI正在推動‘人—貨—場’邏輯的根本性重構,技術創新貫穿全產業鏈條,這不僅意味著效率革命,更標志著一個萬億級產業機遇的誕生。”
而結合此次阿里巴巴CEO吳泳銘和電商事業群CEO蔣凡的內部電話會議,不難發現,其核心內容幾乎完全圍繞著如何用AI重塑電商業務,以及如何將本地即時零售與電商主業更緊密地結合。
AI與即時零售,這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條業務線,實際上構成了阿里這艘巨輪轉向的關鍵引擎,即用技術層面的驅動力(AI),激活并帶動最重要、最高頻的消費場景(即時零售)。
具體來講就是,阿里希望AI作為“效率引擎”深度賦能閃購和即時零售業務的每一個環節,以提升整體效率和業績。
比如通過智能需求預測與庫存管理,讓商品提前流向可能需要的地區,減少缺貨損耗和滯銷風險;通過實時物流調度與履約優化,將“小時達”甚至“分鐘達”的體驗標準化、常態化,同時盡可能壓降單均配送成本;通過智能客服與售后,處理大量即時零售帶來的售前咨詢和售后問題,提升響應速度與用戶體驗等。
而即時零售對AI業務的價值,在于其每一次搜索、每一次點擊、每一筆訂單、每一條騎手的軌跡,都在幫助阿里優化其AI模型,使后者對用戶偏好、本地生活消費習慣、城市微觀商業動態的理解愈發深刻。
這些數據反哺并錘煉著阿里云的AI能力,使其提供的解決方案更貼合現實商業場景,從而吸引更多外部客戶使用阿里云的服務,形成“數據-算法-體驗”的正向循環。
可以看出,阿里正試圖構建一個“多層級、全時段”的消費圖景:從淘寶天貓的“多日達”,到閃購的“當日達/次日達”,再到即時零售的“小時達甚至分鐘達”,AI作為大腦將整個供應鏈和消費體驗無縫串聯。
不過,《智百道》認為,即時零售本身是低毛利業務,加之巨頭競爭伴隨的高昂補貼,如何優化單位經濟模型(UE)、盡快實現可持續盈利,對阿里來說仍是巨大考驗。并且,美團在即時零售領域的優勢明顯,京東也在積極布局,這意味著阿里面臨的是一場持久戰。
總之,就目前來看,阿里的最終航向是成為AI時代商業世界的“水電煤”與“消費中樞”,其底層是強大、開放的AI和云計算基礎設施,上層則承載著萬物到家的消費場景。這條路充滿機遇但也布滿挑戰。最新財報雖然昭示著阿里已順利起航,但真正的考驗還在后面。
*題圖由AI生成
申請創業報道,分享創業好點子。點擊此處,共同探討創業新機遇!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21-181602-0.html解構阿里新戰略:閃購攻堅戰與AI遠征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餐飲行業想向兒童要增量,恐怕要失望了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