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藝術雙向奔赴,會產生怎樣的火花?
6月25日至30日,首屆中國·重慶科技電影周在重慶市永川區舉行。重慶科技電影周在展示影視行業前沿科技的同時,還邀請眾多來自國內外影視界和科技界的嘉賓圍繞新技術如何賦能電影工業進行了探討。
人工智能帶動電影行業進入3.0時代
虛擬拍攝、人工智能展示、后期特效、智能全流程……電影周期間,眾多國內外影視行業的前沿科技亮相影視科創展覽現場。
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展區展示了該院與華為公司合作開發的智能譯制系統。該系統可以讓“李白”用8種外語吟詩,而且音質不變、口型一致。利用天圖萬境公司與華為公司聯合開發的人工智能音頻大模型,通過聲音克隆技術,只需一人就可以為整部影片配音,大幅降低了電影后期制作成本。
在電影周舉辦的“科技創新賦能影視產業”“虛擬制作與電影工業升級”等4場主題沙龍中, 人工智能技術在影視作品中的應用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在重慶永川科技片場,觀眾體驗“虛擬拍攝”技術。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攝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說,人工智能帶動電影行業進入3.0時代,勢必會給電影的生產帶來影響與改變。不過,人工智能雖然會深刻影響影視行業,但更多的還是在降本、增質、增效層面發揮作用,為影視行業提供重要的數字資產加持,并不會替代人類進行影視創作。
“在電影行業,技術一直在改變我們的攝制方式。”好萊塢特效師麥特·貝克說,人工智能制作的東西可能很真實,但并不是原創。“我不希望人工智能剝奪我們的共情能力,不希望它讓我們忘掉初心。”他說。
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負責人、中國影視攝影師學會副會長馬平,從人工智能技術角度分析了電影產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他認為,人工智能會打開人們無法想象的巨大創新空間,短期表現為降本增效、產業驅動。長期來看,人工智能雖然不會取代原有工種,但一定會優化原有的影視流程、任務,幫助創作者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創意范疇中。未來的影視制作極有可能由現在的機構制作變為個人制作。
虛擬制作成影視拍攝新手段
電影周開幕式上揭曉了首屆電影金數字榮譽,電影《長空之王》虛擬拍攝項目等23個項目或企業獲得年度杰出自主研發技術、技術創新應用和杰出視覺效果榮譽。作為國內首部大規模嘗試采用LED虛擬拍攝的院線電影,《長空之王》把天空素材投射到長達七八百米的LED屏幕上,拍攝效果非常逼真。
參與《長空之王》幕后制作的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劉俊介紹,從2023年開始,虛擬拍攝正式進入國內影視行業的創作視野。目前,影視工業流程開始更多采取“后期前置”的方法完成制作,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置景成本,也能為行業帶來非常大的數字資產積累。
“相比于傳統拍攝,虛擬拍攝大約可以節省30%—40%的拍攝成本,節約近60%的時間。”永川科技片場運營商、達瓦未來(重慶)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盧琪說,虛擬拍攝真正用于電影制作,與近年人工智能、LED技術的突破息息相關。以永川科技片場LED虛擬拍攝棚為例,人工智能技術大幅提升了特效實時渲染效率質量,且達到電影拍攝質量要求。這讓影視棚里完成一整部電影的拍攝而不再需要各種轉場成為可能。
水戲影視題材作品《記憶之河》的水戲就是在永川科技片場拍攝完成的。該片對眾多虛擬拍攝技術的結合運用,有效解決了拍攝時大面積水面反光的問題。成片清晰程度不亞于真實的場景拍攝。該技術還能做到一邊拍攝一邊成片。
盧琪透露,從2024年初開始,在永川科技片場進行虛擬拍攝的網絡劇、網絡電影、院線電影項目已達到14個。接下來公司還將建設新棚,充分滿足行業虛擬拍攝需求。
在影視科創展覽現場,不少參展企業還展示了最新的虛擬制作技術。如天圖萬境研發的人工智能圖像分割技術,能夠在任何背景下識別并區分不同的物體和場景,打破了傳統電影“摳像”技術對綠幕的依賴。虛擬制作正逐漸成為電影行業拍攝的新手段。(記者 雍黎)
本文鏈接:http://www.www897cc.com/showinfo-16-98840-0.html科技讓電影更好拍更好看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總分第一!翻譯第一!訊飛星火大模型傳媒方向評測居首
下一篇: AI服務如何用得上又用得好